紫蓝杜鹃
紫蓝杜鹃

紫蓝杜鹃

紫蓝杜鹃(Rhododendron russatum Balf.f.&Forrest):常绿小灌木,有时成垫状或半匍匐状,高0.3-1.5米。幼枝密被淡褐色有柄鳞片;叶芽鳞早落。叶革质,长圆状椭圆形或长圆形、卵形,上面灰绿色或暗绿色,下面颜色多变。花序顶生,伞状成圆球形,有花6-10朵;花冠宽漏斗状,长13-20毫米,紫蓝、靛蓝、紫色或玫瑰色。蒴果卵圆形。花期5-6月,果期7-8月。

形态特征

生活型:常绿小灌木,有时成垫状或半匍匐状; 枝:幼枝被鳞片,无毛; 叶:革质,长圆状椭圆形或卵形,长1.6-4(-6.5)厘米,先端有短突尖,上面被淡色和暗褐色相邻接或重叠鳞片,下面被黄和深褐色、近相邻接或重叠二色鳞片;叶柄长1-9毫米,被鳞片; 花:花序顶生,伞状或球形,有(4-)6-10(-15)花;花梗长1-5毫米,被鳞片;花萼长3-6毫米,绿或带紫红色,裂片基部被鳞片或成中央鳞片带,边缘有长睫毛或偶被鳞片;花冠宽漏斗状,紫蓝或玫瑰色,长1-2厘米,被短柔毛,无鳞片,冠筒长4-9毫米,内面喉部被毛;雄蕊(5-8)10,花丝基部被柔毛,花柱红色,较棒蕊长,被毛; 果:蒴果卵圆形,长4-6毫米,被鳞片

分布范围

国内产地:四川西南部、云南北部和西北部; 国外分布:缅甸

栽培技术

肥水管理 杜鹃生长发育要求酸性土壤。由于北方土壤多偏碱性,因此盆土需用腐熟的松针叶土等腐植土混合配制。杜鹃的根系为须状细根,对肥料浓度及水质的要求严格,施肥时要遵循适时适量、薄肥勤施的原则。春季开花前为促使枝叶及花蕾生长,可每月追施一次磷肥。花后施1-2次氮磷为主的混合肥料。9-10月份孕蕾期施1-2次磷肥。在生长期、开花期肥水要求较多,冬季休眠、夏季生长缓慢时要控制肥水,以防烂根。杜鹃花喜湿润和凉爽的环境,北方气候干燥,应及时浇水并喷雾,以保持较高空气湿度。浇花水以矾肥水及雨水为好,如用常用水需加入少量硫酸亚铁及食醋。也可将西瓜或西红柿切成小块施入,对于改善土质及花朵质量也有良好效果。 整形修剪 为加速植株盛开,杜鹃常通过摘心来促发新枝,对于花朵簇拥、影响花形的可以提早疏蕾,这样不但使当年花大色鲜,也有利于植株来年生长开花。杜鹃萌发力强,枝条严重影响植株生长发育,降低其观赏性和商品性,因此需通过修枝来调整。修枝一般在春季花谢后及秋季进行,剪去枯枝、斜枝、徒长枝病虫枝及部分交叉枝,避免养分消耗,使整个植株开花丰满。[3] 花期控制 杜鹃在秋季进行花芽分化,通过冷藏和加温处理,可以人为控制花期。要使杜鹃提前开花,可将其移至温室培养,控温在20-25℃,并经常在枝叶上喷水,保持80%以上的相对湿度,这样经过一个半月即可开花。要使杜鹃延迟开花,可将形成花蕾的杜鹃,让其一直处于低温状态,保持温度2-4℃,盆干时浇水,夏秋移出室外,2周后即可开花。

主要价值

杜鹃枝繁叶茂,绮丽多姿,萌发力强,耐修剪,根桩奇特,是优良的盆景材料。园林中最宜在林缘、溪边、池畔及岩石旁成丛成片栽植,也可于疏林下散植,是花篱的良好材料,可经修剪培育成各种形态。在花季中绽放时即使杜鹃总是给人热闹而喧腾的感觉,而不是花季时,深绿色的叶片也很适合栽种在庭园中做为矮墙或屏障。

生长习性

杜鹃花产于高海拔地区,喜凉爽湿润的气候,恶酷热干燥。要求富含腐殖质、疏松、湿润及pH在5.5-6.5之间的酸性土壤。部分种及园艺品种的适应性较强,耐干旱,瘠薄,土壤pH在7-8之间也能生长。但在粘重或通透性差的土壤上,生长不良。杜鹃花对光有一定要求,但不耐曝晒,夏秋应有落叶乔木或荫棚遮挡烈日,并经常以水喷洒地面。杜鹃花抽梢一般在春秋二季,以春梢为主。最适宜的生长温度为15-20℃,5-6月开花,杜鹃花耐修剪。一般在5月前进行修剪,所发新梢,当年均能形成花蕾,过晚则影响开花。

功效作用

止咳祛痰:紫蓝杜鹃可减轻小鼠呼吸道分泌酚红的量,增加小鼠咳嗽反射的潜伏期。 解痉:紫蓝杜鹃可减轻离体家兔与豚鼠肠管痉挛。 抗炎:紫蓝杜鹃煎剂对肺炎球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稍有抑制作用。 其他:紫蓝杜鹃还具有祛痰止咳、消肿止痛等功效

营养成分

杜鹃花的营养非常丰富,花瓣中含有蛋白质、糖、维生素C、铁、锌、钙、粗纤维和氨基酸等。

病虫防治

黄化病:杜鹃黄化病是生理性病害,是因为缺少可溶性铁元素引起的。防治办法:杜鹃花喜酸怕碱,对泥土程度请求很高,以PH值4.5~5.5、排水优越、富含腐殖质的壤土或针叶林腐叶土为宜。 褐斑病:由半知菌亚门、丝孢纲、丝孢目、暗梗孢科、尾孢属的杜鹃尾孢菌侵染引起的。防治办法:摘除病叶,肃清地下或盆内落叶会合销毁或深埋,能够增加侵染起原。 煤污病:因为煤污病菌品种许多,统一草木上可染上多种病菌,其症状上也略有差别。呈玄色霉层或玄色煤粉层是该病的主要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