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手丁香
佛手丁香

佛手丁香

佛手丁香(Syringa vulgaris L.cv.'Albo-plena'),为木犀科丁香属欧洲丁香的栽培品种。灌木,叶片卵形,先端渐尖。花白色,重瓣,单朵花花瓣有3层,花序松散,具茉莉花的香味。因小花数量并不比单瓣丁香少,而单朵花比单瓣丁香花大3倍,故花序硕大,给人雍容之美。原产欧洲东南部,北京早已引种成功。

形态特征

佛手丁香落叶灌木,叶片卵形,先端渐尖。花白色,重瓣,单朵花花瓣有3层,花序松散,具茉莉花的香味。

分布范围

地理分布原产欧洲东南部,北京早已引种成功。

栽培技术

1.环境:佛手丁香性喜冷凉环境,极耐寒,生长适合温度为8℃到18℃,夏季应避免酷热高温,冬季可耐-15℃以下的低温,需要经历一个寒冷的冬季才能诱导花芽开花。在我国适合于华北地区栽培,在华南地区平地难以度夏,需要种植在高海拔的冷凉地区。 2.土壤施肥:佛手丁香喜欢肥沃、排水良好、微碱性的砂质土壤,切忌栽于低洼阴湿处。在酸性土壤中栽培需要用石灰条件PH值。佛手丁香栽培时需要充足的光照,生长期每2-3个月施肥1次,春季适量施用磷肥、草木灰,基部加以培土,有利开花。 3.修剪:佛手丁香成年的植株忌移栽,冬季落叶或开花后应整枝修剪一次,即冬季在新芽长出前要剪除过密枝、细弱枝、病虫枝,利于来年生长,花后树冠圆整美观。开花后如不留种要剪除残败的花朵连同花穗下部芽,以减少养分消耗,促进萌发新枝和形成花芽。

主要价值

理气止痛:丁香佛手茶中的丁香味辛,性温,归脾、胃、肾经,具有温中降逆、补肾壮阳等功效,可以用于缓解脾胃虚寒引起的胃脘冷痛、食少吐泻、腰膝酸软等症状。 散寒止痛:丁香具有散寒止痛,温肾助阳以及温胃降逆的作用,可以应用于胃寒所引起的恶心呕吐、呃逆等病症,也应用于由于寒邪所导致的胃痛、小腹痛,还可以应用于由于肾阳虚所引起的宫寒。 疏肝理气:佛手具有疏肝理气,燥湿化痰以及行气的作用,主要治疗由于肝郁气滞或者是脾胃气滞所导致的一些病症。

生长习性

佛手丁香原产欧洲东南部。

功效作用

理气和中:佛手性温,味辛、苦、酸,归肝、脾、胃、肺、三焦经,具有理气和中、燥湿化痰的功效,适用于胸腹胀满、胃脘胀痛、呕吐、呃逆、湿痰咳嗽、寒痰咳嗽等病症。 散寒止痛:丁香性温,味辛,归脾、胃、肺、肾经,具有温中散寒的功效,适用于胃寒呕吐、食少、脘腹胀痛、肠寒腹泻、肺寒咳喘等病症。 补肾助阳:丁香具有补肾壮阳的作用,可以治疗由于肾阳虚所引起的宫寒等病症。

营养成分

佛手丁香茶富含多种营养成分,包括维生素C、钙、铁、锌等

病虫防治

早春提前喷洒波尔多液、代森锌、石硫合剂等保护剂。喷百菌清、多菌灵等。发病后及时,或在丁香叶展开后每隔15天喷50%甲基硫菌灵800倍液,或喷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防治,2~3次。也可以在发病前或发病初期喷施11150倍的波尔多液,保持新叶,增加抗病性。 喷洒600-800倍的3%中生霉素可湿性粉剂溶液、300-500倍的2%春雷霉素可湿性粉剂溶液、500-700倍的60%三乙膦铝可湿性粉剂溶液、600-800倍的20%叶枯唑可湿性粉剂溶液或400-800倍的30%琥珀酸铜可湿性粉剂溶液防治性病。该病常见时,72%农用硫酸链霉素可溶性粉2000~4000倍,或88%水合链霉素可溶性粉3000~4000倍,或20%噻唑锌悬浮剂600~800倍,或25%硝酸铜铵水溶液400~600倍等。可根据病情每5~10天喷一次。 为防治介壳虫,可在休眠期向树干喷洒石硫合剂。早春也要喷药,6月份每14天一次,同时可以防控其他疾病。幼虫活动期调查时,立即喷洒80%敌敌畏1000~1500倍液或拟除虫菊酯类农药,每14天喷洒1次,重复2次。效果显著。当雌虫固定地损害枝条时,它也可以用刀切开茎的表皮,然后涂上药物,使植物吸收药物而杀死昆虫。红蜘蛛为害叶片,用0.2~0.3波美度石硫磺混合液和20%粉锈宁稀释500倍喷雾杀灭。两种液体混合使用效果更好,每5-7天喷一次,连续使用2-3次。 在生长势弱的情况下,丁香偶尔会受到棉蚜、跳甲、黄蜂等害虫的侵害。使伤口流出汁液。认真调查,及时发现,及时处理,可选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00倍、4.5%氯氰菊酯乳油1500倍、湿3000倍,或40%毒死蜱乳油1500倍,或20%除虫脲乳油3000倍、40%氧化乐果800~1000倍或阿维菌素喷雾剂。注意化学药剂在防治中的交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