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蟾
白蟾
形态特征
白蟾常绿灌木,是栀子的变种。株高1~2米,茎灰色,小枝绿色。单叶对生或3叶轮生,叶片革质,稀纸质,全缘,倒卵形或矩圆状倒卵形。花单生于枝顶或叶腋,花大,重瓣,白色具浓香。花期3~7月,果期5月至第二年2月。
分布范围
白蟾主要分布在我国陕西省、江苏省、安徽省、 上海市、浙江省、 江西省等省份,另外再喜马拉雅山地和日本也能见到。
栽培技术
1.土壤选择:选择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酸性土壤。可以在庭园的角落或林下稍加施舍即可。
2.繁殖方式:种子繁殖或分株繁殖。种子繁殖要先把种子泡水1-2天再进行播种;分株繁殖则是将母株挖出后剪下带有芽的枝条进行扦插。
3.栽培方法:将扦插好的植株插入松软的土壤中,深度约为3-5厘米左右,然后保持土壤湿润即可。待长出叶子后可以适当施肥促进生长。
主要价值
白蟾花又被称为栀子花、山栀花、野桂花,味苦,性寒,归肺、肝经,具有清肺止咳、凉血止血等功效,可以用于改善肺热咳嗽、慢性支气管炎、急性肺炎等疾病给身体带来的不适现象,比如咳嗽、咳痰等。通常可以将白蟾花用于泡水喝,饮用以后还可以用于改善鼻子出血的现象。除此之外,也可以使用白蟾花进行煲汤喝或者是清炒白蟾花,还可以达到美容养颜的效果,所以白蟾花是可以吃的。
生长习性
白蟾原产于我国和日本,喜温暖、湿润环境,不甚耐寒。喜光,耐半阴,但怕曝晒。喜肥沃,排水良好的酸性土壤,在碱性土栽植时易黄化。
功效作用
白蟾花性寒,味苦,归肺、肝经,有清肺、凉血的功效,主要用于治疗肺热咳嗽、鼻衄等症状。
营养成分
白蟾花富含多种营养成分,包括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纤维素、维生素和矿物质等。其中,白蟾花还含有一些特殊的成分,如生物碱和苷类化合物等。这些成分在医学上有一定的药用价值。
病虫防治
叶斑病: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多菌灵250~300倍液,或75%百菌清700~800倍液防治。
刺蛾:2.5%敌杀死乳油3000倍液喷杀。
介壳虫、粉虱:40%氧化果乐乳油1500倍液喷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