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菊花 /  秋菊
秋菊
秋菊

秋菊

秋菊是菊花(Dendranthema morifolium (Ramat.) Tzvel. )的别称。菊花别名鞠、黄花、菊华、秋菊,属菊科菊属,是多年生宿根性植物。菊花是我国十大传统名花,世界上最早的观赏植物之一,亦是四大切花之首,已有3000年以上的栽培历史。

形态特征

  株高20-200cm,茎色嫩绿或褐色,基部半木质化。单叶互生,卵圆至长圆形。边缘有缺刻及锯齿,头状花序顶生,舌状花为雌花。筒状花为两性花。舌状花分为下、匙管、畸四类。筒状花发展成为具各种色彩的"托桂瓣"花色有红、黄、白、紫、绿、粉红、复色、间色等色秋菊系。   花序大小和形状各有不同,有单瓣,有重瓣;有扁形,有球形;有长絮,有短絮,有平絮和卷絮;有空心和实心;有挺直的和下垂的,式样繁多,品种复杂。根据花期迟早,有早菊花(九月开放),秋菊花(十月至十一月),晚菊花(十二月至元月),但经过园艺家们的辛勤培植,改变日照条件,也有五月开花的五月菊,七月开花的七月菊。根据花径大小区分,花径在10厘米以上的称大菊,花径在10—6厘米的为中菊,花径在6厘米以下的为小菊。根据瓣型可分为平瓣、管瓣、匙瓣三类十多个类型。

分布范围

秋菊大多分布于中国东北、华北、华中、华南及西南各地。生于山坡草地、灌丛、河边水湿地、田边及路旁。

栽培技术

  1.确定种植时间   秋菊适合在春季和秋季进行种植。春季种植可以让秋菊在夏季生长,秋季开花;秋季种植则可以让秋菊在来年春季生长,秋季开花。因此,选择适合的种植时间非常重要。   2.确定种植地点   秋菊喜欢阳光充足、通风良好、土壤疏松、排水良好的环境。因此,在种植前需要选择一个适合的地点。如果是在家庭庭院种植,可以选择阳光充足的花坛或者花盆。如果是在公园绿地种植,需要选择土壤疏松、排水良好的地方。   3.准备土壤   秋菊喜欢肥沃、疏松、排水良好的土壤。因此,在种植前需要准备好土壤。可以选择泥炭土、腐叶土、沙土等混合使用。同时,需要在土壤中添加适量的有机肥料,以提供充足的营养。   4.播种或移栽   如果是从种了开始种植,需要在春季或秋季播种。将种子均匀撒在土壤表面,稍微压实,然后浇透水。如果是移栽,需要将秋菊苗从原来的盆中取出,放入新的土壤中,然后轻轻拍实土壤,并浇透水。   5.养护管理   在种植后,需要进行养护管理。首先需要注意浇水,保持土壤湿润。其次需要注意施肥,每隔一段时间施一次有机肥料。还需要注意除草和松土,以保持土壤疏松。另外,需要注意防治病虫害,及时发现并采取措施。

主要价值

秋菊的花、叶、果实、根等都可入药,具有清热解毒、润肺止咳、消肿止痛的功效。秋菊的花具有清热解毒、润肺止咳、消肿止痛的功效,可用于治疗发热、咳嗽、痰多、肺炎等疾病。秋菊的叶具有清热解毒、止血、消肿止痛的功效,可用于治疗发热、热病、痈肿、口疮等疾病。秋菊的果实具有清热解毒、止血、消肿止痛的功效,可用于治疗发热、血痢、热病、痈肿、口疮等疾病。秋菊的根具有清热解毒、润肺止咳、消肿止痛的功效,可用于治疗发热、咳嗽、痰多、肺炎等疾病。

生长习性

菊花喜温暖气候和阳光充足的环境,能耐寒但不耐旱。菊花为短日照植物,在短日照下能提早开花。菊花春季发芽,夏季营养生长,秋季开花,冬季地下越冬。生长适宜温度18 ℃~21 ℃,最高32℃,最低10℃。

功效作用

1.清热解毒:秋菊花药性属凉,味道甘甜,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对治疗风寒感冒具有一定的作用。 2.明目:秋菊花具有明目的作用,可以缓解眼部疲劳。 3.祛火润肺:秋菊花还可以起到祛火润肺的作用,有助于改善上火,促进身体恢复。

营养成分

含菊甙、腺嘌呤、氨基酸、胆碱、水苏碱、黄酮类、维生素B1、刺槐素等成分。

病虫防治

一、锈病 锈病有黑锈病、白锈病、褐锈病等,都是病菌孢子传染的,气候湿润时容易发病。最早在7月初出现,而以9月发病严重。 锈病主要危害菊花的叶和茎,以叶受害为重。黑锈病是锈病中危害较普遍的一种,开始叶片表面出现苍白色的小斑点,逐渐膨大呈稍圆形突起,不久叶背表皮破裂生出成堆的橙黄色粉末,随风飞散,大面积传染。随后叶片上生出暗黑色椭圆形斑点,叶背表皮破裂后又生出黑色粉末,严重时自下而上全株染病,致叶片干枯。白锈病叶子表面发生灰白色圆形病斑,逐渐发干呈红褐色,最后变成黑褐色,严重时会导致菊株枯死,比黑锈病危害严重。褐锈病叶子表面密生淡褐色或橙黄色的细小斑点,致叶子枯黄。 锈病是菊花常见的病害,病原为担子菌亚门,白锈病由柄锈菌属引起,而黑锈病则由菊柄菌引起。病原菌一般在植株新芽中越冬,随菊苗繁殖而传播,通过风、雨、昆虫等进行传播。病原菌喜凉,不耐高温,最早在6-7月出现,而以9-12月发生较多,6℃以下或31℃以上不易侵染,而温暖多湿季节有利病害发生,在湿度大、光照足、通风不良、昼夜温差大、10-24℃条件下最易发生,以寒冷、阴雨、日暖夜寒、潮湿天气发生较严重。 栽培管理不良、通风透光条件差、地势低洼排水不良、土壤缺肥或氮肥过量、空气湿度大等,都会促进菊花锈病的发生。通风不良、透光性差、土壤板结、排水不畅、施氮肥过多、缺肥、多年连作等均发病严重。 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良种; (2)繁殖时母本植株应保证无病虫害,扦插时用代森锰锌溶液浸泡插穗,可预防插穗带菌传播; (3)加强栽培管理。土壤湿度大、地下水位高的,要注意开沟沥水,盆栽植株要注意疏通排水孔或洞,防止灌水。避免密植,加强通风透光,控制肥水,不使土壤过于潮湿。遇降雨天气,应排清田间积水,以免病菌随水飞溅传播。在氮、磷、钾合理配合的基础上,适当增施磷、钾肥,以提高菊花的抗病能力。栽培土要用消毒新土,切忌连作。地栽菊花在9-11月份受病害较重,连阴雨多,空气湿度大,连年栽种,极易发病。应注意加强通风,排水降湿,增加光照; (4)控制病害蔓延,一旦发现病叶、病枝要及时剪除,集中深理或沤肥,可消灭上面的病原,以防病菌蔓延。花后要彻底清除病株叶,并集中烧毁,消灭侵染源; (5)早春发芽前,喷波美3-4度石硫合剂。发病期间喷洒80%代森锰锌50O倍液、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20%萎锈灵乳油4O0倍液、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5%甲霜铜可湿性粉剂6O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每7-10天喷一次,交替使用,连喷3-4次,可达到良好防治效果。 二、白粉病 主要危害叶及茎,受害叶片上呈白色粉末状病斑,由点成片,如同白霜。严重时叶片变形,停止生长,植株凋萎。 该病由真菌中的一种半知菌所引起,从8-9月间到入冬由真菌传染发病。发病初期,出现白色小斑点,逐渐扩大成不规则形病斑,病斑上长出白色粉状物,致使叶片卷曲,枝条畸形,花少而小,甚至全株枯死。发病严重时,在叶和花蕾上可发现灰白色菌丝,似一层粉霜,使嫩枝花叶皱缩变形,严重影响观赏效果。特别是在温室栽培时,病势蔓延非常迅猛。 此病在温度较高、湿度较大、光照少、通风不良、昼夜温差10℃左右时最易感染发病。 防治方法 (1)注意通风透光,行距不能过密,土壤湿度不能过高; (2)摘除早期病叶烧毁; (3)7-8月发病前喷洒多菌灵、50%可湿性托布津800-1000倍液、二硝散200倍液、50%代森铵1000倍液或0.2-0.5%石硫合剂,每周一次,连续喷施4-5次。 三、灰霉病 灰霉病主要危害菊花的叶、茎、花等部位。叶受害时在叶片边缘呈褐色病斑,表面略呈轮纹状波皱,叶柄和花柄先软化,然后外皮腐烂。花受害时影响种子成熟。高温多雨、氮肥施用过多、栽植过密以及土壤质地粘重等,都有利于灰霉病的发生。 防治方法 (1)客土栽植。病菌主要在土壤中越冬,因此,无论是园栽还是盆栽,一律要求土壤是无病菌新土; (2)发现病叶及病重株应及时清除,集中烧掉或深埋,以防病害传播蔓延; (3)新栽菊花定植前可用65%代森锌300倍液浸根10-15分钟; (4)重视栽培管理,注意改善通风透光条件,不偏施氮肥,雨季注意开沟,严防土壤灌水; (5)发病初期可喷洒波美0.3-0.5度的石硫合剂、代森锌、多菌灵等杀菌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