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爆竹柳
爆竹柳
形态特征
爆竹柳是一种常绿乔木,高达20米,胸径可达50-100厘米。树冠圆形或长圆形,树皮厚,纵沟裂,暗黑色;小枝粗壮,无毛,淡褐绿色,有光泽;萌发枝初生有短柔毛,后光滑。芽长圆形,先端急尖,初生时上部有短柔毛,后无毛。叶披针形或宽披针形,长8-10厘米,宽1-1.6厘米,先端渐尖,基部楔形,上面暗绿色,有光泽,沿中脉生短柔毛,下面苍白色,无毛,边缘具有腺锯齿;叶柄长2-7毫米,上部有腺点及短柔毛或无毛;托叶小,卵形,具齿牙缘,或无托叶。花序与叶同时开放;雄花序长3-5厘米,粗4-6毫米,有短梗,长约1厘米左右,具有1-3叶,或脱落,轴有短柔毛;雄蕊2,花丝下部有时有短柔毛,花药黄色;苞片黄色或暗黄色;腺体2,腹生和背生;雌花序未见。花期5月。
分布范围
黑龙江、辽宁有引种,在哈尔滨市常见栽培。欧洲、苏联有分布。
巴尔干半岛;大西洋欧洲沿岸;地中海地区;欧洲;小亚细亚地区;俄罗斯东部;俄罗斯西西伯利亚:阿尔泰;俄罗斯西西伯利亚:上-托布尔;美国马萨诸塞;美国威斯康星;南斯拉夫戈利亚山;南斯拉夫亚沃尔山;前苏联;前苏联B;前苏联K;前苏联北部;前苏联高加索;前苏联高加索:北高加索;前苏联高加索:西外高加索;前苏联欧洲部分;前苏联欧洲部分全境;前苏联中部;前苏联中亚地区;土耳其安纳托利亚高原;意大利西西里岛。
栽培技术
造林地选择
根据爆竹柳的生物学特性,本着适地适树的原则,宜选在江河两岸,沟塘周围、沼泽湿地,低洼滩地等水分条件良好,土层深厚,pH值不超过8.0的地方,切忌干早沙地、山地岗脊、土层薄,pH值超过8.5的土壤;否则,生长不良或不能生长。
整地
爆竹柳整地是保证成林早、见效快的重要措施。整地可根据不同立地条件,采用全面整地和高台整地方法。
造林密度
爆竹柳合理密度以1.8万丛/公顷左右为宜。
造林季节
爆竹柳适应性强,春秋均可以造林,在成活率和生育上差异不大,但春略好于秋,因造林地较洼,秋造易发生冻拔,且春季萌动早,易受晚霜危害,造林保存率下降。所以应提倡春季造林。
抚育保护
过去爆竹柳经营比较粗放,很少抚育,致使造林失败或事倍功半,爆竹柳多在水分充足的地块,杂草非常茂盛,如不及时抚育,待杂草盘根,很难进行抚育。据调查,抚育比不抚育保存率高20%,生长大73-90.9%,地径粗46.4%,另外,新萌发的嫩芽,牲畜很爱吃,易受危害,必须严加管护。由此可见,抚育管护好与差是成林早晚,产量高低,见效快慢的重要措施。
主要价值
木材质软,可供建筑用。
生长习性
喜生湿地、河边,在干旱地也能生长,颇能耐寒。
功效作用
传统医学用途:发热,风湿病,关节炎,痛风,自身免疫性疾病,腹痛,腹泻,痢疾,神经痛、头痛,等等。
营养成分
爆竹柳含水杨苷,该物质在人体内也许会分解成水杨酸,过量摄入会引起阿司匹林样或水杨酸中毒,症状包括恶心、呕吐、腹痛、嗜睡、耳鸣、头晕、癫痫发作或脑水肿。
病虫防治
食叶害虫,有金龟子、刺蛾等,用Bt500-800倍液、阿维菌素或森乐1500~2000倍进行喷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