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梅花 /  绿萼
绿萼
绿萼

绿萼

绿萼:小乔木,高4-10米;树皮浅灰色或带绿色,平滑;小枝绿色,光滑无毛。叶片卵形或椭圆形,叶边常具小锐锯齿,灰绿色。花单生或有时2朵同生于1芽内,香味浓,先于叶开放;花梗短,花萼为绿色;花瓣碟形,花色洁白,香气浓郁,有单瓣、重瓣和复瓣之分;花萼绿色,萼筒宽钟形,萼片卵形或近圆形,先端圆钝。

形态特征

绿萼梅,别名白梅花,绿梅花或白梅绿梅。白梅花中称为绿萼梅的,是一个以花萼呈绿色,花瓣呈白色的品种群,因花萼绿花瓣白、小枝青绿而得名。类球形,直径3~6毫米,有极短的花梗。

分布范围

分布区域原产中国西南及台湾,主产江苏,浙江。现在四川、湖北、江西等多地均有。

栽培技术

1、土壤 栽植在南方可地栽,在北方寒冷地区则应盆栽室内越冬。在落叶后至春季萌芽前均可栽植。为提高成活率,应避免损伤根系,带土团移栽。地栽应选在背风向阳的地方。盆栽选用腐叶土3份、园土3份、河沙2份、腐熟的厩肥2份均匀混合后的培养土。栽后浇1次透水。放庇荫处养护,待恢复生长后移至阳光下正常管理。 2、温度 光照与温度喜温暖和充足的光照。除杏梅系品种能耐-25℃低温外,一般耐-10℃低温。耐高温,在40℃条件下也能生长。在年平均气温16-23℃地区生长发育最好。对温度非常敏感,在早春平均气温达-5-7℃时开花。 3、水肥 浇水与施肥生长期应注意浇水,经常保持盆土湿润偏于状态,既不能积水,也不能过湿过干,浇水掌握见干见湿的原则。一般天阴、温度低时少浇水,否则多浇水。夏季每天可浇2次,春秋季每天浇1次,冬季则干透浇透。施肥也合理,栽植前施好基肥,同时搀入少量磷酸二氢钾,花前再施1次磷酸二氢钾,花施1次腐熟的饼肥,补充营养。6月还可施1次复合肥,以促进花芽分化。秋季落叶后,施1次有机肥,如腐熟的粪肥等。 4、剪枝 整形修剪地栽梅花整形修剪时间可于花后20天内进行。以自然树形为主,剪去交叉枝、直立枝、干枯枝、过密枝等,对侧枝进行短截,以促进花繁叶茂。盆栽梅花上盆后要进行重剪,为制作盆景打基础。通常以梅桩作景,嫁接各种姿态的梅花。保持一定的温度,春节可见梅花盛开。若想“五一”开花,则需保持温度0-5℃并湿润的环境,4月上旬移出室外,置丁阳光允足、通风良好的地方养护,即可“五一”前后见花。 5、控花 花期控制盆栽梅花一般为家庭观赏。冬季落叶后置于室内,温度保持在0-5℃,元旦后逐渐加温至5-10℃,并日充分接受光照,经常向枝条喷水,水湿应与室温接近。

主要价值

1、舒肝和胃:绿萼梅可用于肝郁气滞、胸胁胀闷、胃脘疼痛等,可与佛手、白芍、甘草等配伍。 2、缓解胃胀气:绿萼梅能缓解胃胀气,有助于调理肠胃,缓解肠胃不适,有一定保健作用。如果在生活当中出现食欲不振、头晕、恶心、腹胀、胃胀气等现象,患者可以适量饮用绿萼梅泡水,或食用绿萼梅烹制的食物,皆有一定效果。 3、化痰解郁:绿萼梅能化痰解郁,用于痰气交阻所致的梅核气,常配半夏、橘皮、厚朴、苏叶,以行气化痰。

生长习性

喜光,宜阳光充足、通风良好的环境。过阴时树势衰弱,开花稀少甚至不开花。喜温暖气候,但耐寒。喜较高的空气湿度,有一定的抗旱性,对土壤的要求不严,但喜湿润而富含腐殖质的沙质壤土,土质黏重,土质黏重、排水不良时易烂根死亡。

功效作用

绿萼梅有疏肝健胃、缓解胃气胀、化痰解郁等功效。 1、舒肝健胃: 绿萼梅可用于治疗肝郁气滞、胸腹胀满、上腹疼痛等,可与佛手、白芍、甘草等配伍。 2、缓解胃气胀: 绿萼梅能缓解肠胃气胀,有助于调节肠胃,缓解胃肠不适,具有一定的保健作用。如果生活中出现厌食、头晕、恶心、腹胀、胃胀等现象,患者可以喝适量的绿梅水,也可以吃绿萼梅烹调的食物,有一定的效果。 3、化痰解郁: 绿萼梅能化痰消沉,治疗痰气相互作用引起的梅核气,常与半夏、桔皮、厚朴和紫苏叶一起用于化痰。服用绿萼梅期间忌食辛辣鱼腥等食物,如身体出现不适症状,及时就医治疗。

营养成分

绿萼梅中含有多种营养成分,如维生素C、茶多酚、氨基酸等。其中,维生素C的含量比一般茶叶高出很多,而茶多酚则是一种天然的抗氧化剂,具有很好的保健作用。绿萼梅还含有一些矿物质,如铁、锌、钙等。

病虫防治

1、卷叶病 卷叶病是一种生理性病害。地栽或盆栽梅花,在水分胁迫状态下,叶片两侧向正中折合内卷,整个梅株呈疲倦萎蔫状态,严重时导致叶片大量脱落。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夏季高温少雨、土壤干旱、空气干燥、光照过强,另一方面梅树本身为细须根,对水分的吸收和运送能力较差,再加上梅花叶质偏薄,而此时梅株对水分的蒸发又较快,总体上水分处于亏缺状态,从而导致其叶片发生卷曲,其中尤以“绿萼梅”品种发生最为严重。卷叶现象约从6月开始,雨后有所缓和,叶片可稍许平展;在风调雨顺、水分供应充足时,卷叶出现较晚,不会大量落叶,也不会影响到花芽的分化。 防治方法:卷叶是梅花本身特别的结构和生理特性,以及不良气候因素综合作用所致。为此加强管理,使其根系发育良好、树体生长健壮,从而提高其吸水和运水能力;进入高温干旱季节后,加强根部浇水、叶面喷水和环境洒水,通过增湿降温为其创造一个相对凉爽的环境;盆栽梅花,特别是浅盆梅桩,尤其是对“绿萼梅”品种,可搭棚遮阴,遮光度控制在30%-40%之间,保护其卷叶不至于因脱水过重而掉落即可。 2、黄化病 黄化病是一种在碱性土壤条件下,出现的缺铁性生理病害。淮河以北地区地栽或盆栽的梅花,由于土壤或培养土偏碱,或因长时间浇灌偏碱的用水,使梅株根系长期处于偏碱的环境中,导致营养须根坏死,从而引起叶片褪绿发黄。碱黄主要表现在新抽嫩枝的叶片上,叶片偏小,叶脉间褪绿呈黄白色,不很规则,但叶脉尚呈绿色,中下部的老叶一般不发生黄化。 防治方法:盆栽用土或地栽园土,要将其pH值调整至6.5以下;用自来水浇花,要先放置3-5天,并在其中加入少量的硫酸亚铁颗粒;生长季节每月浇施一次矾肥水,可预防黄化病的发生;叶片出现较严重的黄化后,可用0.3%的硫酸亚铁溶液浇施根部,用0.2%的药液喷洒叶面,半月一次,浇喷兼施、双管齐下,可促成其嫩叶褪黄变绿。少量盆栽也可考虑用1%的食醋液或0.5%柠檬酸液浇施根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