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茭白
茭白介绍
茭白简介
茭白
形态特征
茭白有根状茎,地上茎可形成分蘖枝丛,秆直立粗壮,基部有不定根,当主茎和分蘖枝到了生殖生长后,容易感染黑粉菌不抽穗,茎部继续膨大会变为纺锤形的肉质茎,也就是茭白。它的叶片扁平,为长披针形,叶片上面、边缘都相对粗糙,但下面则很光滑,背面还有明显凸起的中脉。
分布范围
茭白是一种蔬菜,原产中国及东南亚,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水生蔬菜,分布在亚洲温带、日本、俄罗斯及欧洲。茭白在中国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甘肃、陕西、四川、湖北、湖南、江西、福建、广东、台湾等地。
栽培技术
(1)土壤耕作:秧田选择避风向阳排灌两便、土壤疏松且肥沃的田块。定植前整地,要水耕水整,整地前施绿肥或厩肥3500~4000千克或人粪3000~4000千克为基肥,捣碎整平,做到泥烂、肥足、地平,并打实田埂,严防漏水漏肥。曝晒几日后,再灌浅水3厘米足有,以备栽植。
(2)选种、栽植:在秋茭采收前6~7天进行墩选,种墩要符合原品种特性,植株较矮,生长势不过旺,抱茎各叶高度相差不大,但最后1~2片心叶显著短缩,如叶鞘与茭白眼紧缩在一起。
茭白分春栽和秋栽。无论单季或双季茭的晚熟种,长江流域于4~5月间母墩萌芽高33~40厘米时,具3~4片真叶,将茭墩挖起,用快刀顺分孽处劈开成数小墩,每墩带匍匐茎和壮分蘖4~6个,剪去叶片,保留叶鞘长16~26厘米,以减少水分蒸发,利于提高成活,随挖、随分、随栽。
秋栽:老墩于立春萌芽后挖取,每孽切成8~10个,假植于藕田内或肥沃的烂泥田育苗,经常保持水深3厘米,至7~8月每穴已有10多个分蘖,再分栽一次。
7~8月间进入孕茭期,去除较弱分蘖,每10平方厘米留一茭,至8月初摘黄叶2~3次,将黄叶踩入土中充当肥料,并在茭墩中间压一块泥,使植株向茭墩四中张开,方便通风,减少病害。
(3)肥水管理:茭白生长期长,分蘖多而吸肥量大,一次种植多次采收,必须基肥、追肥并重,追肥共4~5次,按照“促—控—促”原则,栽后7~10天宜即施提苗肥,每亩施清粪水500~1000kg,以促进幼苗生长,半个月后每亩施清粪水1000~1500kg或尿素10~15kg,此后停止施肥,以免生长过旺,其后即进入分蘖期,至7月下旬到9月上旬新茭的分蘖进入孕茭期,茭笋开始肥大时,再每亩施浓粪水3000~4000kg,尿素20~25kg,促进茭笋肥大,以后第4~6次施肥可酌情处理。
茭白田的水位根据茭白生长发育特性灵活掌握,以“浅—深—浅”的原则进行管理(浅水栽植、深水活棵、浅水分蘖)。萌芽前灌浅水2~3厘米,促进萌发,栽后保持水深5~8厘米,促进分蘖和发根,至分蘖后期,加深至10~14厘米,控制无效分蘖。7~8月高温期宜保持水深13~17厘米,并做到经常换水降温,减少病虫害,孕茭期至采收前6~7天,根据主茎茭白生长情况灌好养胎水。开始保持15厘米左右,以后逐渐加深到23~27厘米,使整个茭白浸入水中,但以不超过“茭白眼”为度。孕茭后期逐渐灌浅水到3~7厘米。秋茭采收后,保持浅水2~3厘米,以免根株受冻腐烂。
主要价值
营养价值:茭白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E、微量胡萝卜素和矿物质等,具有健壮机体的作用,适量多吃可有效的增强人体的抵抗力以及免疫力,从而有效的对抗各种疾病。
药用价值:茭白性凉味甘,中医认为茭白可以清解热毒,除烦渴,通便宽肠,茭白中的膳食纤维可以促进肠胃的蠕动,促进机体的消化吸收,具有补虚健体等功效。
生长习性
在10~25℃温度范围内生长,不耐严寒,耐高温,耐干旱,喜温植物。
功效作用
1、清解热毒:茭白性凉味甘,中医认为茭白可以清解热毒,除烦渴,通便宽肠,茭白中的膳食纤维可以促进肠胃的蠕动,促进机体的消化吸收。
2、补虚健体:茭白含较多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等,能补充人体的营养物质,具有健壮机体的作用。
3、利湿退黄:茭白甘寒,性滑而利,既能利尿祛水,辅助治疗四肢浮肿、小便不利等症,茭白能退黄疸,对于黄疸型肝炎有益。
4、滋养皮肤:茭白中所含的豆醇能够清楚体内的活性氧,抑制酪氨酸酶的活性,从而阻止黑色素的生成,还可以软化皮肤表面的角质层,使皮肤细腻嫩白。
营养成分
茭白主要含蛋白质、脂肪、糖类、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E、微量胡萝卜素和矿物质等。嫩茭白的有机氮素以氨基酸状态存在,并能提供硫元素,味道鲜美,营养价值较高,容易为人体所吸收。具有清解热毒、利湿退黄、补虚健体等功效。
病虫防治
孕茭期有大螟、二化螟、长绿飞虱,应在害虫幼龄期,每亩用50%杀螟松乳油100g加水75~100kg泼浇或用90%敌百虫和40%乐果1000倍在剥除老叶后,逐棵用药灌心。立秋后发生蚜虫、叶蝉和蓟马,可用40%乐果乳剂1000倍、10%叶蝉散可湿性粉剂200~300g加水50~75kg喷洒,茭白锈病可用1:800倍绣钠喷洒效果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