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铁杆蔷薇
铁杆蔷薇
形态特征
1、铁杆蔷薇高1~2.5米,小枝圆柱形,细弱,稍弯曲,紫褐色或红褐色,散生黄色直立的皮刺,常混生细密针刺。
2、叶片椭圆形或、长圆形,花常2~7朵簇生,近伞形伞房花序,苞片卵形,萼筒纺锤形,花瓣粉红色,宽倒卵形,果卵球形至椭圆形。
3、花期5~7月,果期8~10月。生山坡阳处灌丛或混交林中,海拔1900~3000米,产自中国甘肃、四川和云南等省,有栽培,具有较高的园艺价值。
分布范围
生山坡阳处灌丛或混交林中,海拔1900-3000米。产自中国甘肃、四川和云南等省。
栽培技术
盆栽
营养土,配制成营养土应该注意排水,通风及各种养分的搭配。其比例是园土:腐叶土:砻糠灰=5:3:2。每年越冬前后适合翻盆、修根、换土,逐年加大盆径,以泥瓦盆为佳。
浇水:因季节而异,冬季休眠期保持土壤湿润,不干透就行。开春枝条前发,枝叶生长,适当增加水量,每天早晚浇1次水。在生长旺季及花期需增加浇水量,夏季高温,水的蒸发量加大,植物处于虚弱半休眠状态,最忌干燥脱水,每天早晚各浇一次水,避免阳光暴晒。高温时浇水,每次浇水应有少量水从盆底渗出,说明已浇透,浇水时不要将水溅在叶上,防止病害。
施肥:蔷薇花喜肥,基肥以迟效性的有机肥为主,如腐肥的牛粪、鸡粪、豆饼、油渣等。每半月加液肥水一次,能常保叶片肥厚,深绿有光泽。早春发芽前,可施一次较浓的液肥,在花期注意不施肥,6月花谢后可再施一次液肥,9月间第四次或第五次腋芽将发时再施一次中等液肥,12月休眠期施腐熟的有机肥越冬。
修剪:每季开完一期花后必须进行全面修剪。一般宜轻度修剪,及时剪去开放的残花和细弱、交叉、重叠的枝条,留粗壮、年轻枝条从基部起只留3-6厘米,留外侧芽,修剪成自然开心形,使株形美观,延长花期。另外,盆栽蔷薇花要选矮生多花且香气浓郁的品种。
地栽
蔷薇花地栽的株距为50-100厘米,根据苗的大小和需要而定。另外,蔷薇花栽培地必须阳光充足、干燥通风、排水良,富含有机质的沙质土壤。
浇水:地栽蔷薇花主要注意夏季干旱时要浇足水,尤其是孕蕾期和开花期一定保证供足水,同时也要注意雨季不要积水。
施肥:冬耕可施人粪尿或撒上腐熟有机肥,然后翻入土中,蔷薇花生长期要勤施肥,花谢后施追肥1-2次速效肥。高温干旱应施薄肥,入冬前施最后一次肥,在施肥前还应注意及时清除杂草。
修剪:夏季修剪蔷薇花主要是剪除嫁接砧木的萌薜枝花,花后带叶剪除残花和疏去多余的花蕾,减少养料消耗为下期开花创造好的条件。为使株型美观,对长枝可剪去1/3或一半,中枝剪去1/3,在叶片上方1厘米处斜剪,若修剪过轻,蔷薇植株会越长越高,枝条越长越细,花也越开越小。冬季修剪随品种和栽培目的而定,修时要留枝条,并要注意蔷薇植株整体形态,大花品种宜留4-6枝,长30-45厘米选一侧生壮芽,剪去其上部枝条,蔓生或藤本品种则以疏去老技,剪除弱枝、病枝和培育主干为主。
主要价值
1.活血止痛:百叶蔷薇有活血化瘀、止痛的功效。可用于治疗痛经、月经不调等妇科疾病,还可用于治疗血虚萎黄、心悸失眠等症状。
2.补血养血:白百叶蔷薇具有补血养血的功效,可用于治疗血虚证候,如贫血、面色萎黄等。
3.缓肝解郁:白百叶蔷薇有平肝疏郁的功效,可用于治疗肝郁气滞证候,如胁肋胀痛、烦躁易怒等。
生长习性
蔷薇喜阳光,亦耐半阴,较耐寒,适生于排水良好的肥沃润湿地。在中国北方大部分地区都能露地越冬。对土壤要求不严,耐干旱,耐瘠薄,但栽植在土层深厚、疏松、肥沃湿润而又排水通畅的土壤中则生长更好,也可在粘重土壤上正常生长。不耐水湿,忌积水。
功效作用
1.蔷薇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可用于治疗热毒病、痈肿疮毒等疾病。
2.蔷薇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和花青素,具有抗氧化、美白、抗衰老的作用,可用于美容养颜。
3.蔷薇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可用于治疗痛经、跌打损伤等疾病。
4.蔷薇具有收敛止泻的作用,可用于治疗腹泻、咳嗽等症状。
营养成分
蔷薇花的挥发油含28种化合物,主要成分为2,5,5-三甲基庚二烯,中儿酸甲酯等。
病虫防治
野生蔷薇少有病虫害,人工栽培的常有锯蜂、蔷薇叶蜂、介壳虫、蚜虫以及焦叶病、溃疡病、黑斑病等病虫害,除应注意用药液喷杀外,布景时应与其他花木配置使用,不宜一处种植过多。每年冬季,对老枝及密生枝条,常进行强度修剪,保持透光及通风良好,可减少病虫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