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七姊妹
七姊妹
形态特征
七姊妹是蔷薇属,蔓藤蔷薇的变种,攀缘灌木;茎刺较大且一般有钩,每节大致有3、4个,叶互生,奇数羽状复叶,小叶为5-9片,叶缘有齿,叶片平展但有柔毛。花常是6-7朵族生,为圆锥状伞房花序,生于枝条顶部,花径约3厘米,每年只开一次。七姊妹花花盘环绕萼筒口部,重瓣,粉红色,花心有时显红色。花谢后萼片萼片会脱落;果实为圆球体。
分布范围
七姊妹原产于中国华北、华中、华东、华南及西南地区,现主产黄河流域以南各省区的平原和低山丘陵。
栽培技术
修剪:修剪为美蔷薇造景整形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工序,修剪不善,长成刺蓬一堆,参差不齐,不仅病虫害多,外形亦不雅观。一般成株于每年春季萌动前进行一次修剪。修剪量要适中,一般可将主枝(主蔓)保留在1.5米以内的长度,其余部分剪除。
每个侧枝保留基部3-5个芽便可。同时,将枯枝、细弱枝及病虫枝疏除并将过老过密的枝条剪掉,促使萌发新枝,不断更新老株,则可年年开花繁盛。
施肥:栽培美蔷薇与培养月季有许多相似之处,但它比月季管理粗放。栽植株距不应小于2米。从早春萌芽开始至开花期间可根据天气情况酌情浇水3-4次,保持土壤湿润。如果此时受旱会使开花数量大大减少,夏季干旱时需再浇水2-3次。
雨季要注意及时排水防涝。因蔷薇怕水涝,水涝容易烂根。秋季再酌情浇2-3次水。全年浇水都要注意勿使植株根部积水。孕蕾期施1-2次稀薄饼肥水,则花色好,花期持久。
植株蔓生愈长,开花愈多,需要的养分亦多,每年冬季需培土施肥1次,保持嫩枝及花芽繁茂,景色艳丽。培育作盆花,更注意修枝整形。切花因产花量大,产花季每周需施肥1-2次,并应注意培育采花母枝,剪去弱枝上的花蕾。
主要价值
七姊妹的观赏价值:七姊妹在庭院造景时可布置成花柱、花架、花廊、墙垣等造型,开花时远看锦绣一片,红花遍地,近看花团锦簇,鲜红艳丽,非常美丽。七姊妹也是优良的垂直绿化材料,还能植于山坡、堤岸做水土保持用。
七姊妹的药用价值:七姊妹的根、花可入药,其味辛,性温,气味芳香,无毒,入胃、脾、肾经。七姊妹花可治疗暑热胸闷,口渴,吐血等。而七姊妹的根对风湿关节痛,跌打损伤,月经不调,白带,遗尿等有很好的治疗效果。七姊妹药用一般在夏初花朵盛开时进行采摘,晒干、鲜用都可以。“是药三分毒”琼花药用时务必在医师的指导下进行。
七姊妹的文化价值:团结友爱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核心价值观。七姊妹花团锦簇,颜色艳丽,深受历代文人的喜爱与歌咏。明代顾磷曾歌咏七姊妹曰:"百丈蔷薇枝,缭绕成洞房。蜜叶翠帷重,浓花红锦张。张著玉局棋,遣此朱夏长。香云落衣袂,一月留余香。"
生长习性
七姊妹具有偃伏和攀援能力的花木,七姊妹喜欢阳光充足的环境,亦耐半阴,较耐寒,对土壤要求不严,耐干旱,耐瘠薄,但栽植在土层深厚、疏松、肥沃湿润而又排水通畅的土壤中则生长更好,也可在粘重土壤上正常生长。
功效作用
“七姊妹”在庭院造景时可布置成花柱、花架、花廊、墙垣等造型,开花时远看锦绣一片,红花遍地,近看花团锦簇,鲜红艳丽,非常美丽。“七姊妹”也是优良的垂直绿化材料,还能植于山坡、堤岸做水土保持用。
营养成分
根皮含鞣质,花含紫云英甙及挥发油等。
病虫防治
野生蔷薇少有病虫害,人工栽培的常有锯蜂、蔷薇叶蜂、介壳虫、蚜虫以及焦叶病、溃疡病、黑斑病等病虫害,除应注意用药液喷杀外,布景时应与其他花木配置使用,不宜一处种植过多。每年冬季,对老枝及密生枝条,常进行强度修剪,保持透光及通风良好,可减少病虫害。
黑斑病:主要侵害叶片、叶柄和嫩梢,叶片初发病时,正面出现紫褐色至褐色小点,扩大后多为圆形或不定形的黑褐色病斑。可喷施多菌灵、甲基托布津、达可宁等药物。
白粉病:在多雨、潮湿、通风不良、日照差的条件下,蔷薇易患白粉病,一经发现应将病枝剪掉销毁,以免传染。侵害嫩叶,两面出现白色粉状物,早期病状不明显,白粉层出现3-5天后,叶片呈水渍状,渐失绿变黄,严重伤在时则造成叶片脱落。发病期喷施多菌灵、三唑酮即可,但以国光英纳效果最佳。
锈病:锈病是美蔷薇一种常见的病害。叶片和新枝条都可能发病。病情严重,会引起叶片大面积脱落,以致使花卉失去观赏价值,甚至死亡。如果发现此病,要及时处理,可用800倍液三唑酮叶面喷雾,每周一次,连续3-4,此疾病可基本痊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