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目玉兰
天目玉兰

天目玉兰

天目玉兰是木兰科、玉兰属落叶乔木。树皮灰色或灰白色;芽被灰白色紧贴毛;嫩枝绿色,老枝带紫色。叶纸质,宽倒披针形,倒披针状椭圆形。花蕾卵圆形;花梗密被白色平伏长柔毛。花先叶开放,红色或淡红色;花被片9,倒披针形或匙形;花丝紫红色。聚合果圆柱形;蓇葖扁圆球形,顶端钝圆;种子去外种皮,心形。

形态特征

落叶乔木,高达12米,树皮灰色或灰白色;芽被灰白色紧贴毛;嫩枝绿色,老枝带紫色,直径3-4毫米,无毛。叶纸质,宽倒披针形,倒披针状椭圆形,长10-15厘米,宽3.5-5厘米,先端渐尖或骤狭尾状尖,基部阔楔形或圆,上面无毛,下面幼嫩时叶脉及脉腋有白色弯曲长毛;侧脉每边10-13条;叶柄长8-13毫米,初被白色长毛,托叶痕为叶柄长的1/5-1/2。花蕾卵圆形,长2.5-3厘米,密被长绢毛;花梗径3-4毫米,密被白色平伏长柔毛。花先叶开放,红色或淡红色,芳香,直径约6厘米;佛焰苞状苞片紧接花被片;花被片9,倒披针形或匙形,长5-5.6厘米;雄蕊长9-10毫米,药隔伸出长0.5-0.7毫米短尖头,花药长4.5-5毫米,侧向开裂,花丝长3.5-4毫米,紫红色。雌蕊群圆柱形,长2厘米,径2毫米,柱头长1毫米。聚合果圆柱形,长4-10厘米,常由于部分心皮不育而弯曲;果梗长约1厘米,残留有长柔毛;蓇葖扁圆球形,顶端钝圆,有尖凸起小瘤状点,背面全分裂为二果爿,宽约10毫米,高6-7毫米;种子去外种皮,心形,宽约8-9毫米,高约5-6毫米,花期4-5月,果期9-10月。

分布范围

产于浙江(天目山、龙泉、遂昌)。生于海拔700-1000米的林中。模式标本采自天目山。

栽培技术

天目木兰喜温暖气候,但不耐湿热,气候过热生长不良;云南主要分布在海拔1200-2400米的地带,耐寒性不强,仅能耐短暂时间的-7℃左右的低温,如果在-5℃下经2-3天就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冻害,轻者小枝枯死,重者会全株枯死。天目木兰性喜光,稍有遮荫即可影响生长速度。喜肥沃湿润的酸性土。在昆明良好环境下,1年苗可达1.5-2米高,3年生高达9米,10年生高约20米,20年生高约30米,以后生长渐慢,6年生即可开花结实,15年后进入盛果期。

主要价值

观赏价值高、清热利尿,解毒消肿,润肺止咳。

生长习性

分布区属中亚热带,年平均温12℃,多雾而潮湿,相对湿度可达92-94%,年降水量1600毫米。土壤为山地黄壤,pH值4-5,有机含量较丰富。耐阴树种,常生于以紫楠Phoebesheareri(Hemsl.)Gamble、青钱Cyclocaryapaliurus(Batal.)Iljinskaja、交让木DaphniphyllummacropodumMiq.与榧树TorreyagrandisFort.exLindl.为优势种的常绿、落叶针阔叶混交林内。性耐寒而不耐干热,生长中等,在肥沃湿润而排水良好的酸性土长势较好,生于低湿积水地,常易烂根。

功效作用

花蕾入药。味苦,性寒。归心、肾经。清热利湿,解毒消肿,润肺止咳。主治酒疸,重舌,痈肿疮毒,肺燥咳嗽,痰中带血。

营养成分

天目玉兰是一种观赏植物,其主要成分包括水分、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纤维素、维生素和矿物质等。其中,蛋白质是天目玉兰的主要有机物,占其干重的50%以上。

病虫防治

施肥及虫害防治。成活后,每亩用复合肥50千克或普通过磷酸钙40千克、尿素10千克,于塘周施用。天目木兰易受黄蚂蚁为害,在移栽成活后,用10%二嗪磷颗粒剂每亩500克或3%辛硫磷每亩1千克拌在化肥中,施于塘周与土壤拌匀,可防治黄蚂蚁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