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泥鳅
红尾副鳅
形态特征
背鳍Ⅲ~8~9;臀鳍Ⅱ~5;腹鳍Ⅰ~6;胸鳍Ⅰ~9。脊椎骨4十42一44。体长为体高的7.8~8.8倍,为头长的4.7~5.6倍,为尾柄长的4.7~5.4倍。为尾柄高的10.0~10.8倍。头长为吻长的2.5倍,为眼径的7.5~10.0倍,为眼间距的4.0~4.2倍。尾柄长为尾柄高的1.9~2.3倍。体细长,前段呈圆形,尾柄侧扁。吻锥形。眼小,侧上位。口下位,口裂弧形。须3对,中等长。鳃孔小。侧线完全。尾柄的上、下缘有发达的皮褶棱。背鳍小,胸鳍位置低,椭圆形,腹鳍起点在背鳍起点稍后,臀鳍小,尾鳍圆形,中央微凹入。背部呈灰褐色,杂有一规则的斑纹,体侧黄褐色,有15~17条深褐色条纹,在体后段的较前段的条纹更明显,腹面浅黄色,尾鳍鲜红色,其它各鳍浅黄色。体前半部裸露无鳞,后半部具细鳞。上颌中央具一齿状突起。须3对。背鳍位于体的前半部,背鳍前距为体长的43.5~47%。腹鳍起点与背鳍起点相对或位于背鳍第一根。
1、耳石特征
红尾副鳅有3对耳石,微耳石位于前耳骨背面后外侧的凹窝内,基枕骨两侧的纵沟内各有1个星耳石和矢耳石。红尾副鳅的矢耳石呈长棒形,极脆易碎裂,不适合鉴定年龄。打磨后的耳石检测显示,微耳石和星耳石均具有年轮标志。在解剖镜下观察时,打磨后的耳石上显示宽窄交替的环纹,部分环纹相交。
2、肥满度
雌性的Fulton肥满度波动在为0.34~0.93之间,平均为0.62;而Clark肥满度波动在0.21~0.85之间,平均为0.52。雄性的Fulton肥满度波动在0.35~1.32之间,平均为0.59;而Clark肥满度波动在0.31~1.23之间,平均为0.54。以体长7.00~10.00cm组的肥满度为高。
分布范围
红尾副鳅(Paracobitis variegtus)广泛分布于黄河、长江和南盘江水系的上游。其背鳍分枝鳍条数目、前鼻孔的形态、头部斑纹、须的长度和前躯的被鳞程度等特征均表明红尾副鳅已分化为两个亚种。两个亚种的分布在地理上是相互隔离的:红尾副鳅指名亚种(P.variegatus variegatus)的分布范围限于黄河、长江水系的上游;而新亚种长鳍副鳅(P.variegatus longidorsalis)则仅分布于南盘江的上游。亚种的分化可能与晚更新世时滇东高原的急剧抬升有关。
栽培技术
1、亩用量4—5千克。设置集鱼坑,便于日后捕捞。泥鳅苗入池前,也应施肥以促使水中浮游生物大量繁殖。待施肥后2-5天,鳅种即可下塘.每亩放养30-50公斤,有丰富水源条件的可增加放养量。要根据池塘水质情况,经常投施1些有机和无机肥料,以培肥水质。另外,每日还要投喂1定数量的人工饵料。投喂的饵料种类有鱼粉、猪血粉、蚕蛹粉、米糠、麦麸、菜饼等。投喂量可根据不同季节而不同。5-6月为鳅体重的4%15%;7—8月为8%110%;9—10月为5%16%。池塘内要搭设饵料台,饵料要投到食台上,每池可根据大小设3—4个饵料台。1般以投饵后2—4小时吃完为度,还要每隔3-5天清洗1次饵料台,以防疾病发生。池塘要经常注入新水,以保持良好的水质环境。
2.池塘混养:即和其它鱼类混养。如和鲢鱼、鳙鱼、鲤鱼、草鱼、鳊鱼等混养。这种养殖方式其选塘、清塘,消毒、放养等和池塘养殖相同。混养的优点是:不需专门给泥鳅投喂较多饵料,只需给其它鱼类投饵。而鱼类吃不完的饵料和排出的粪便即为泥鳅的食物来源。
3.稻田养殖:我国南方稻区广阔,利用稻田养鳅,既节约水面,又能获得粮食,经济效益显著,是高效农业良好的种养模式。
(1)稻田选择
养殖泥鳅的稻田以弱酸性、少泥沙,保水性好,降雨时不溢水的稻田为佳。稻田4周要高筑田埂.进排水口要设2道网,以防泥鳅逃逸。同时在田中或4角挖些集鱼坑,便于日后捕捞。
(2)放养与管理
于早稻或中稻插秧活蔸后放入苗种。1般每亩放养4—5万尾。放鳅前,也要追施有机肥料,以培养水中浮游动植物。为了获得泥鳅高产,应每口或隔日投喂1定的人工饵料。其饵料种类可以农副产品为主,搭配少量鱼粉、蚕蛹粉即可。后期可在集鱼坑多投喂1些饵料,利于集中捕捞。
4.养鳅稻田要尽量少施农药或不施。即使万1需要使用,也应分批下药,且喷头朝上,不要把药液喷到水面。另外,也不要使用除草剂。双季晚稻栽种时,最好采用免耕法,可避免机械损伤泥鳅。
5.坑塘养殖:这种养殖方式是利用房前屋后的小型肥水坑塘养鳅。坑塘面积可大可小.十几平方米到45十平方米均可。1般常规鱼类在这种坑塘中会因有机质过多、溶氧不足而导致缺氧死亡。泥鳅因具有特殊的呼吸器官而在这种坑塘中生长良好。坑塘养鳅,每千方米可放养120尾左右,其管理方法亦与池塘养殖相同。
主要价值
1、营养价值:红尾副鳅肉质细嫩鲜美,每百克可食部分的蛋白质含量高达18.4-22.6克,还含有脂肪2.8-2.9克,热量100-117千卡,钙51-459毫克,磷154-243毫克,铁2.7-3.0毫克,以及维生素B1、B2和烟酸。
2、药用价值:红尾副鳅有治疗疾病的作用。《医学入门》中称其能“补中、止泄”,《本草纲目》中记载鳅鱼有暖中益气之功效,对解渴醒酒、利小便、壮阳、收痔都有一定药效。
生长习性
红尾副鳅平时喜栖息在岩缝、石隙或多巨石的洄水湾。常以下颌发达的角质边缘在岩石上刮取食物。但肠管里食物出现较多的仍是昆虫幼虫(蜉蝣目、襀翅目、鞘翅目等幼虫)。其个体虽小但产区的天然种群数量多,且肉质细嫩,为当地常见的小型食用鱼。
红尾副鳅是一种小型底栖性鱼类,喜集群,常生活在山区溪流,水质清澈、无污染、有砂或石砾的河流中。驯养过程中鱼常聚集到隐蔽物下,畏光,多在夜间活动。
功效作用
1、预防疾病:红尾副鳅有药用价值,可治疗一些疾病,如止渴、解酒、提神等。
2、滋补强身:红尾副鳅富含蛋白质、矿物质和微量元素,易于被人体吸收利用,有滋补强身的作用。
3、健脑益智:红尾副鳅富含卵磷脂和氨基酸等营养物质,可促进大脑发育、增强记忆力。
4、保护血管:红尾副鳅的脂肪含量较低,且含有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有助于降低胆固醇、保护血管。
5、增强免疫力:红尾副鳅富含多种营养素,如维生素B1、B2和烟酸等,有助于增强免疫力、促进新陈代谢。
营养成分
红尾副鳅富含蛋白质,含量高达18.4-22.6克/百克可食部分,且易于被人体吸收利用,有助于增强体力、滋补强身。此外,其脂肪含量为2.8-2.9克/百克可食部分,可为人体提供适量的能量。红尾副鳅还富含多种矿物质和微量元素,如钙、磷、铁等,有助于骨骼发育、维护身体健康。同时,其富含维生素B1、B2和烟酸等营养素,有助于促进新陈代谢、维持神经系统正常功能。
病虫防治
红尾副鳅的病虫防治主要依赖于定期的水质监测和维护,以及合理的饲料管理。应定期更换水体,保持水质清澈卫生。同时,合理投喂饲料,避免过量导致水质恶化或浪费。在疾病预防方面,可以定期使用抗菌药物或消毒剂进行预防。若发现红尾副鳅出现疾病症状,如皮肤溃烂、鳍部受损等,应及时进行治疗,可能需要使用抗生素或其他药物。此外,病鱼应隔离处理,避免疾病扩散到整个养殖群体。这些措施的实施将有助于红尾副鳅的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