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泥鳅
中华花鳅
形态特征
背鳍Ⅲ-7;臀鳍Ⅲ-5;胸鳍Ⅰ-8;腹鳍Ⅰ-5;尾鳍Ⅳ~Ⅴ-15-Ⅳ~Ⅴ。鳃耙2+10。下咽齿10,尖形。椎骨4+38~39。
标本体长38.1~61.9毫米。体细长,中等侧扁,为头长4.6~5.4倍。头亦侧扁;头长为吻长2.5-2.8倍,为眼径5~6.1倍,为眼间隔宽6.5~7.7倍,为尾柄长1.2~14倍。吻略突出,钝尖。眼小,位于侧中线上方,眶前骨在眼下方后呈一叉状棘。眼间隔宽小于眼径。前鼻孔有一短管。口小,下位,后端不伸过后鼻孔。下唇肥厚,中断,且游离。每侧有吻须2条,口角须1条;口角须不达眼前缘,长约等于眼径。鳃孔中等大,侧位,斜向后方,止于胸鳍基前缘。鳃膜连鳃峡。鳃粑钝短。胃肠直管状,前端较粗,体长61.9毫米时为肠长1.8倍。鳔小,包在骨鞘内。肛门位于臀鳍始点附近。
鳞很微小,头侧无鳞。侧线仅在胸鳍上方显明,前端较高;中、后部不显明。
背鳍约始于鼻孔至尾鳍基的正中点,背缘斜直或微凸,头长为第1分支鳍条1.2~1.4倍,远不达肛门。臀鳍始点距腹鳍始点约等于距尾鳍基,下缘圆弧形,头长为第1分支鳍条1.4~1.8倍。胸鳍下位;雌鱼较短,第3鳍条最长,体长53.7~61.9毫米时头长为胸鳍长1.5倍;雄鱼尖刀状,很长,体长44.8~50.7毫米时头长为第2胸鳍条长0.9-1倍。腹鳍始于第2-3分支背鳍条基下方,头长为腹鳍1.5~1.7倍,至少伸达腹鳍始点到肛门的1/2处。尾鳍圆截形。
鲜鱼背侧黄灰色,向下渐淡,腹侧白色;沿体背侧在背鳍下方有2个,前方有5~7个,后方有8个横矩状黑褐色斑,每侧沿侧中线有13~20个黑褐色斑,在体前半部上述2行斑间尚有些小斑,自吻侧到眼有黑纹。鳍淡黄色。背鳍与尾鳍有黑点纹,尾鳍基上部有一亮黑斑。腹膜白色或濙黄色,背侧黑褐色。
分布范围
原产于中国,朝鲜和韩国有引种,越南分布存在不确定。在中国分布于滦河、蓟运河、海河水系、黄河水系、长江水系、浙江省各水系、台湾珠水系江、西江水系、海南岛及云南省红河水系,在黄河流域分布于汾渭盆地到河南、山东栖霞县。
栽培技术
1、养殖环境
选择水源充足、水质良好的养殖环境。在养殖过程中,要保持水体的清澈,避免污染。同时,要合理规划养殖区域,保证水体有足够的氧气和光照,有利于中华花鳅的生长。
2、养殖容器
选择适合的养殖容器,可以是水泥池、水缸或鱼缸等。养殖容器的底部可以铺设细沙和石头,以提供适宜的水质和栖息环境。
3、饲料投喂
中华花鳅的饲料应以动物性饲料为主,如小虾、小鱼、蚯蚓等。同时,也可以投喂一些配合饲料,如鱼粉、豆粕、玉米等。投喂量应根据中华花鳅的体重和生长阶段来确定,避免过量投喂导致水质恶化。
4、水质管理
中华花鳅对水质的要求较高,需要保持水体的清洁和稳定。在养殖过程中,要定期更换水体,一般每周更换一次即可。同时,要保持水体的酸碱度和溶解氧的稳定,有利于中华花鳅的生长。
5、繁殖管理
中华花鳅的繁殖季节一般在春季和秋季。在繁殖期间,要提供适宜的繁殖环境,包括水温、水质和繁殖场所等。同时,要注意避免杂交导致遗传品质下降。
主要价值
鱼体较小,食用价值低,但其体色花纹富变化,可饲养成观赏鱼。
生长习性
中华花鳅为淡水底层小杂鱼。常见于低海拔,水质较清之河川、湖泊砂泥底之浅水域。喜栖息于溪流中水流较平缓的泥砂或沉质的底质水域。摄食轮虫、枝角类、桡足类、水生昆虫水生昆虫幼虫,摇蚊幼虫,有机碎屑,丝藻、硅藻、蓝藻。
功效作用
强壮身体 。中华花鳅肉具有补中益气的作用,常食可以强壮身体。
止泄 。中华花鳅可以用于治疗痔疮、黄疸等疾病。
祛湿 。中华花鳅具有祛湿的功效,可以用于治疗利水不良等疾病。
杀虫 。中华花鳅具有杀虫的功效,可以用于治疗蛔虫病等疾病。
止痒 。中华花鳅具有止痒的功效,可以用于治疗皮肤瘙痒等疾病。
利湿退黄 。中华花鳅具有利湿退黄的功效,可以用于治疗黄疸等疾病。
生津止渴 。中华花鳅具有生津止渴的功效,可以用于治疗糖尿病等疾病。
温中壮阳 。中华花鳅具有温中壮阳的功效,可以用于治疗肾虚等疾病。
营养成分
中华花鳅是一种高蛋白、低脂肪、富含营养的淡水鱼类。其肌肉含有丰富的氨基酸和蛋白质,其中包含人体必需的8种氨基酸,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此外,中华花鳅还含有丰富的微量元素和矿物质,如钙、磷、铁、锌等,对人体健康有很好的滋补作用。同时,中华花鳅的肝脏和卵巢也富含营养物质,如维生素A、维生素D和磷脂等,对人体健康也有很大的益处。因此,中华花鳅是一种营养丰富、美味可口的淡水鱼类,适合广大人群食用。
病虫防治
中华花鳅的抵抗力较强,但也会受到一些疾病的侵袭。在养殖过程中,要定期检查中华花鳅的健康状况,发现异常情况及时采取措施。同时,要保持养殖环境的卫生和消毒工作,预防疾病的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