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石斑鱼
老虎斑
形态特征
老虎斑,是鲈形目鮨科石斑鱼属暖水性岛礁鱼类,体呈长椭圆形,侧扁而粗壮。眼小、口大,具发达的辅上颌骨,上下颌前端具少数大犬牙,两侧牙细尖,可向内倒伏。体色为黄色至浅褐色,以金黄色最佳,全身布满密集又细小褐色斑点,披有细小栉鳞,尾柄有一黑色鞍状斑。前鳃盖骨后缘一般具锯齿,下缘光滑,鳃盖骨后缘具二粗棘,鳃耙中长,数目较少。体被细小栉鳞,背鳍鳍棘部与鳍条部相连,无缺刻,一般具11鳍棘(稀少为10个),14~18条鳍条,臀鳍具3鳍棘,8~9鳍条,第鳍棘最强。尾鳍圆形、截形或凹形。幽门盲囊10~20个。老虎斑一般为50厘米长,最长可达1.2米,最重有11公斤。
分布范围
老虎斑分布于中国台湾地区,在马来西亚、日本、澳洲、非洲也均有分布。
栽培技术
养殖条件与设施
养殖池
根据不同阶段苗种生长发育的需要,鱼苗体长2.5~5厘米用塑料框(餐桌罩)饲养,5~10厘米用1.2米1米0.5米的塑料小网箱饲养,10~20厘米阶段直接放养于10米³的圆形水泥池中饲养。池底四周以4%坡度向中央倾斜,形成锅底型,独立的进排水系统,溢排水管设在池的中心位置,形成循环,每个池中放充气石5~6个;商品鱼放养于规格为8米3.5米1.8米的鲍鱼养殖水泥池中饲养,池底向排水口10%坡度倾斜。
苗种来源
养殖鱼苗为人工繁殖培育的苗种,规格平均全长2.5厘米、平均体重0.35克。
配套设施
有完善的供水、供气、供电、加热(供越冬应急备用)等系统,夏季采用遮光网遮光,冬季采用保温棚和地下深井海水保温。更好地利用光能和地下热能,以节省越冬成本。
水环境因子条件
养殖用水为海区自然海水,水温14~30℃,pH值8.0~8.6,盐度23~34(正常情况下为32左右),溶解氧6毫克/升以上,光照6000~8000勒克斯,避免阳光直射。越冬期间,深井海水水温为25℃、比重为1.017,加自然海水调节水温为21℃左右、比重1.020,保持24小时对流循环状态。[1]
养殖方法
苗种培育
鱼苗放养:鱼苗全长2.5~5厘米时,放养于塑料框(餐桌罩)饲养,放养密度500~1000尾/框,全长5~9厘米时,放养于塑料小网箱内饲养,放养密度为1000~1500尾/箱;全长10~20厘米时直接放入10米³的圆形水泥池中饲养。苗种放养时,必须进行严格的筛选和消毒,将不同规模的苗种分开饲养。用塑料框和小网箱饲养时,将塑料框、小网箱放置于水泥池中,水池内充气,框和箱内不充气。
饵料投喂:苗种饲养期间的饵料主要以冰鲜小杂鱼、小虾为主。苗种全长2.5~5厘米时,每天投喂6次,上、下午各3次投饵量为12%~20%;全长5~9厘米时段,每天投喂4次,上、下午各2次,投饵量为8%~12%;全长10~20厘米时段,每天投喂2~3次,上、下午各1~2次,投饵量为4%~6%。苗种2~5厘米时段,可将冰鲜小杂鱼、小杂虾制成鱼糜投喂,5厘米以上苗种可根据鱼种口径大小将冰鲜小杂鱼剪成块状投喂,用小毛虾、小杂鱼仔为饵时可直接投喂。
水质管理:苗种饲养期间,换水量应根据不同季节、不同饵料品种情况而定。正常情况下,应在每次投饵完成后乾地大排换水,及时清除池底残饵、粪便,保持24小时连续不断充气和对流水,水温高于25℃时的换水量为8~10个循环,平时4~5个循环。
苗种分养筛选:互相残杀是老虎斑的天性,主要发生在1.5~10厘米时段,个体大小不一,具有强烈的攻击和残杀倾向,其结果是较小的被吞食,稍大的同归于尽,所以在苗种的饲养过程中须2~3天筛选一次,以保持同一养殖池中的鱼体大小规格一致,尽量减少互残,筛选一般采用石斑鱼专用的、不同规格的不锈钢网筛,结合手工筛选方法进行。苗种分养筛选可结合清洗风箱或倒池时进行,筛选分苗倒池时操作要认真、轻快,避免因操作不当造成鱼体受伤。
苗种越冬:越冬前须加强管理,投足、投好饵料,使鱼种在越冬时有健壮的体质,能顺利越冬。在水温低于18℃时,需采取保温措施,保持水温在20℃以上,水温差波动幅度不越过2℃。越冬期间投饵量为鱼体重的4%~6%,每天投饵1~2次,且对流换水量2~4个循环,保持连续充气。老虎斑为热带、亚热带鱼类,畏寒,适温范围15~35℃,最高、最低致死温度约分别为12℃、38℃。当年繁殖的鱼苗不能当年养殖上市,经过越冬后规格可达150~200克。
成鱼养殖
苗种放养:4月份当自然海区水温稳定在20℃时,可将保温棚内鱼种移到鲍鱼养殖池中。苗种入池前,养殖池用含有效氯10%的次氯酸钠洗刷消毒,用干净海水冲刷数遍至余氯完全消失后,加水至1.2米,再将鱼种移入池内。苗种入池时应进行药浴,可用5~10毫克/升的聚维酮碘(含有效碘10%)加1~2毫克/升的上野黄药药浴3~5天,每日1次,每次2~3小时。
饵料投喂:人工养殖棕点石斑鱼主要以小杂鱼、虾蟹为饵,成鱼养殖一般使用新鲜小杂鱼、虾或用新鲜小杂鱼与台湾产石斑鱼预混料制成软颗粒饲料投喂,用新鲜小杂鱼为饵时,日投饵量为鱼体重的8%~12%,以软颗粒饲料为饵时,投喂量为鱼体重的4%~8%,日投饲均为2次。
换水清污:每天上、下午投饵完成后进行大换水,采用边排水边清扫池壁、池底、充气管的污垢及残留物的方法。将水位降低至40厘米左右后,对流1~2小时至水质清新再重新加水至原位。
病害防治:老虎斑工厂化养殖过程中,需要来防车轮虫、小瓜虫、瓣体虫等寄生虫和海水弧菌、爱德华氏菌等细菌性疾病及营养性疾病等,尤其是苗种养殖期甚为重要,所以应特别重视养殖环境的消毒和清洁工作,定期有规律地对养殖鱼进行杀虫,淡水药浴。
养殖密度:老虎斑具有集群、低耗氧,饱食后极少活动的生态习性。故适合集约化高密度养殖,一般个体重150~200克的苗种,放养密度为200~300尾/米²;个体重200~350克,密度150~200尾/米²;个体重500克以上,密度30~50尾/米²。为促进鱼体的生长,养殖过程要根据鱼种的个体大小,30~40天进行筛选分池、倒池一次,倒出的空池,要乾地严格的洗刷、消毒、冲洗后再使用。
主要价值
1、经济价值
老虎斑是中国较为常见且经济价值较高的石斑鱼种类之一,其肉味鲜美、生长快,具有可观的市场潜力和养殖前景。自从人工育苗成功并实现苗种规模化生产以来,人工养殖也得到了快速发展,是已成为海南、广东、广西、福建等南方沿海地区的主要石斑鱼养殖品种之一。
2、营养价值
老虎斑蛋白质的含量高,而脂肪含量低,除含人体代谢所必须的氨基酸外,还富含多种无机盐和铁、钙、磷以及各种维生素;鱼皮胶质的营养成分,对增强上皮组织的完整生长和促进胶原细胞的合成有重要作用,被称为美容护肤之鱼。尤其适合妇女产后食用。
生长习性
老虎斑为暖水性的鱼类,生性凶猛多疑,在非常饥饿的情况下,会游至水面觅食,捕猎后迅速游回隐蔽处。捕食鱼类、甲壳类、头足类。
功效作用
1.健胃:老虎斑鱼比较容易消化,且含有大量的营养物质,所以能够起到促消化的作用,具有健胃的功效。
2.美容养颜:老虎斑鱼含有大量的氨基酸、鱼胶,所以能够起到增强上皮组织的完整生长的作用,能在一定程度上美容养颜。
营养成分
老虎斑是一种营养丰富的海鲜食材,含有高质量的蛋白质、不饱和脂肪酸、多种矿物质和维生素等营养成分。其中,蛋白质含量较高,对于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和代谢活动具有重要作用。此外,老虎斑还含有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尤其是二十碳五烯酸(E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HA),这些成分具有降低血脂、预防心血管疾病和促进大脑发育等作用。同时,老虎斑还含有多种矿物质和维生素,如钙、磷、铁、维生素A、维生素D等,有助于维持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和健康。总体来说,老虎斑是一种营养丰富、具有保健作用的食材,适量食用对人体有益。
病虫防治
老虎斑的病虫防治需要采取综合措施。首先,要选择健康的养殖品种,避免引进带有病原体的鱼苗。其次,要保持良好的水质和环境卫生,定期检查水质和鱼群状态,及时发现问题并处理。此外,要合理投喂饲料,避免过量投喂导致水质恶化。对于已经出现的病虫害,可以使用一些无残留的药物治疗,如抗生素、中草药等,但需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进行。同时,还可以采取生物防治的方法,如放养疾病的天敌等。总之,老虎斑的病虫防治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包括选择健康品种、保持水质卫生、合理投喂饲料、药物治疗和生物防治等,以确保老虎斑的健康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