匙叶栀子
匙叶栀子
形态特征
灌木,高1-3米;小枝圆柱形,无毛,干后灰白色。叶较小,近革质,常聚生于小枝的顶部,倒卵形或匙形,长1.5-4厘米,宽1-2.5厘米,顶端钝圆,基部渐狭,两面均无毛;侧脉纤细,6-8对,在两面稍明显;叶柄长1-4毫米;托叶膜质,长2-3毫米,顶端短尖或稍钝。花单生于侧枝的顶部,无或近无花梗;萼管倒圆锥形,具棱,长7-8毫米,稍被柔毛,萼檐管形,上部6裂,裂片长约4毫米,顶端钝;花冠管长1.3-1.5厘米,由基部向上逐渐扩大,外面无毛,顶部6裂,裂片长圆形,长1.5厘米,顶端钝;雄蕊6枚,着生在喉部,伸出,无花丝,花药长圆形,长1厘米;花柱和柱头长达1厘米,花柱粗壮,柱头长圆形,胚珠多数,着生于2个线状的侧膜胎座上。果近球形,长1.5-1.8厘米,直径1-1.5厘米,有稍微凸起的直线棱,顶部有线形、外弯、长7-8毫米的宿存萼裂片,果柄长约3毫米;种子长约5毫米,直径3-4毫米。果期8-11月。
分布范围
发现于广东潮州凤凰山。产于海南崖县和东方;生于山坡或山谷的溪边林中或灌丛,少见。国外分布于柬埔寨。
栽培技术
1.选地:选择排水良好、土层深厚、疏松的壤土或石质壤土为佳。最好在海拔较高的地区进行栽培,以保证其生长质量和产量。
2.种植:一般在春季或秋季进行,将种子直接播种到选好的土地上,再用土壤轻轻覆盖种子,然后用稻草或松针等物覆盖表面,保持土壤湿润。
3.管理:匙叶栀子生长期较长,需要进行适当的修剪和管理。一般来说,每年需要剪去上部枝干和粗壮枝干约1/3左右
主要价值
1.药用价值:匙叶栀子具有清热解毒、止痛和安神等功效,常用于治疗头痛、口腔溃疡、皮肤瘙痒等症状。
2.观赏价值:匙叶栀子叶子形状独特,色彩鲜艳,花朵芳香扑鼻,是一种非常受欢迎的观赏植物。
3.环保价值:匙叶栀子在生长过程中能够吸收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具有一定的环保作用。
4.美化环境:匙叶栀子的果实成熟后颜色鲜艳
生长习性
1.温度:匙叶栀子生长最适宜的温度为18-25摄氏度,低于15摄氏度或高于30摄氏度的环境会影响其生长和产量。
2.光照:匙叶栀子需要充足的阳光进行光合作用,同时也能保证其叶片的美丽形态。
3.土壤:匙叶栀子对土壤的要求较高,需要疏松、富含腐殖质、排水良好的土壤。pH值在6.5-7.0之间较为适宜。
4.水分:匙叶栀子需要保持土壤湿润,但不要过于浸泡。水分过多会导致根部腐烂,过少则会影响其生长和产量。
功效作用
栀子具有清热解毒、利尿消肿、抗菌止痛等功效,主要作用于肝胆、肾脏、肺、胃肠等器官系统。
营养成分
匙叶栀子富含多种营养成分,包括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纤维素、维生素和矿物质等。其中,匙叶栀子中含有的钾、钙和镁等矿物质元素对维持人体生理平衡具有重要作用。此外,匙叶栀子还含有一些重要的维生素,如维生素C和维生素E等,这些成分对于身体健康具有很好的保护作用。
病虫防治
1.加强栽培管理,做好清园工作,减少病虫源,及时清除病枝叶,铲除园中杂草,集中烧毁或深埋处理,以减少染源,适时修剪,改变树体通风透光性,增强树势,雨季注意排水,降低地下水位和田间空气湿度。
2.病虫防治。冬季两季病虫防治工作,可用0.3-0.5波美石硫合剂喷雾或涂抹树木,杀死越冬病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