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额新对虾
基围虾

刀额新对虾

刀额新对虾是十足目对虾科新对虾属节肢动物,又名基围虾。体淡棕色,体表光滑,表面散布许多青色小点;体表下凹部分具短毛。额角平直;前3对步足具基节刺,第一步足具座节刺,第五步足无外肢,第七胸节有侧鳃,第三颚足无肢鳃;雌性有生殖孔,雄性有交尾器。

形态特征

成体体长一般为9-14厘米,大的有18厘米。体表有许多凹陷,甲壳粗糙,其上生有短毛。额角近水平伸出,如刀状。额角上缘锯齿7-9枚,下缘无齿;额角后脊较低,伸至头胸甲后缘附近。头胸甲上有心缌沟、心缌脊、肝沟、触角刺、肝刺、眼上刺。第4-5腹节背面具纵脊。尾节背面中央具一纵沟,但无侧刺,无眼后刺。第1-3步足各具一基节刺;第1步足具座节刺;第3步足钳状。前4对步足具外肢。第5步足细长,无外肢,雄虾的长节基部腹面有一向后的突起,座节前部腹面微突起。 雄虾交接器在第一腹肢上,第二腹肢上具雄性附肢。雄性交接器对称,两侧叶的末端膨大,中央突末端呈三角形。雌虾交接器在第4、5步足间的腹甲上,两侧板呈半圆形,中央板前端宽后端狭,周围长毛。刀额新对虾体色为淡黄褐色至深褐色,全身布满灰绿色或深红褐色小斑点。

分布范围

刀额新对虾广泛分布于中国东海和南海,在日本、斯里兰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新几内亚及澳大利亚北部等海区也广泛分布。

栽培技术

1、池塘条件 较理想的池塘应该是东西走向的长方形池,面积2000-3000平方米为宜,水深1.2-1.5米,坡比1:2.5。刀额新对虾具有昼伏夜出的生活习性,较大的坡比能够提供足够的浅滩,供虾夜间摄食活动。养虾池要求池底平坦,底质以泥沙质最佳,泥底池塘淤泥不超过5厘米,水源充足且无污染,养殖虾池最好要有独立的进排水系统,排灌方便,进水口用80目筛绢网过滤,以防野杂鱼进入,排水口也要设置密网,以防虾苗逃逸。养殖虾池要配置增氧设施。养虾池周边的产地环境应符合《无公害水产品产地环境标准》(GB/T 18407.4-2001)的有关规定;养殖用水水质应符合《渔业水质标准》(GB 11607-1989)和《无公害食品淡水养殖用水水质》(NY 5051-2001)等有关规定。 2、清塘消毒 有条件的地方应对虾池底部曝晒一段时间,清除过多的淤泥,放苗前15天用生石灰彻底消毒,采用薄水清塘,每亩用生石灰150-200千克化浆后全池泼洒;也可留池水7-8厘米,每亩用漂白粉10-15千克化浆后全池泼洒;还可以用其他药物进行清塘消毒。清塘消毒使用的药物应符合《无公害食品渔用药物使用准则》(NY 5071-2002)的有关规定。 3、施肥培水 虾苗放养前施肥是池塘养虾的主要技术措施之一,一般清塘后10天左右药物毒性消失,在虾苗下塘前7-10天将消毒时的一层薄水排出,注入新水。然后每亩水面施入经发酵的有机肥100-200千克,无机肥尿素2千克、过磷酸钙1千克,培养池中基础生物饵料。土质较瘦的池塘多施些,反之则少施一些。水深一般控制在0.6-1米,这样可提高水温,加速肥效,天气和气温都比较正常的情况下,5天之后水色即产生变化,一般转成嫩黄、嫩绿或浅棕色,透明度在30厘米左右,表明饵料生物已较丰富,可适时放苗。 需要注意的是饵料生物的培育贯穿整个养殖过程,对于过清的池水必须及时追肥,以保持适度的浮游生物量。使用肥料时应严格按照《肥料合理使用准则通则》(NY/T 496-2002)的有关规定执行。 4、虾苗淡化 刀额新对虾苗种多来自海水工厂化育苗或采捕天然莳种,要想在淡水中成功养殖,必须首先进行虾苗的淡化处理,由于苗种淡化不过关会给养殖户造成很大的损失,这也是许多养殖户抱怨刀额新对虾难养的原因。淡化即是向育苗池(暂养池)内逐步添加淡水,降低池水比重,使虾苗适应在淡水中生长。淡化时要注意盐度梯度变化,梯度越小,淡化时间越长,越有利于提高虾苗成活率。一般经过7-10天的淡化,当池水的比重从1.020降至1.000后,方可将虾苗放入池塘养成。 5、苗种放养 优质的虾苗应外表光洁晶莹、规格匀称、弹跳有力,反之大小不一、体表暗淡的虾苗为劣质虾苗。当池水水温稳定在18℃以上时可放虾苗,所放虾苗体长应不低于0.7厘米。放养密度为规格在1.0-1.5厘米时,每亩放养虾苗6-8万尾;规格在1.5-2.0厘米时,每亩放养虾苗5-6万尾。具体放养密度还应根据池塘条件和技术水平而定。放苗时间最好选择在清晨日出以后,这时的水温较低,水质也较为稳定,要尽量避免在午后放苗。 6、饵料投喂 刀额新对虾为杂食性虾类,虾苗下塘后7天内主要以池塘中的天然饵料为主,放苗7-10天后开始投喂小粒径的对虾配合饲料。30天后以投喂人工配合饵料为主,辅投螺肉、蚌肉或小杂鱼肉等动物性饵料,日投饵量为池塘虾体总萝量的3%-4%,白天投喂量不超过日投饵量的1/3,傍晚不应少于2/3。当水温高、生长旺时可适当增加投饵量,投饵次数每天3-4次,为准确掌握投饵量,每池应设置若干个饵料台,饵料台设在岸边靠近池底,饵料台投放的饲料为每次投饵量的1.5%,其余的饵料撒在池塘四周,每次投饵后2小时检查饵料台内的残饵量,并根据残饵的情况,结合天气、水温、水质以及虾的活动情况适当调整投饵量。使用的饵料应符合《无公害食品渔用配合饲料安全限量》(NY 5072-2002)的有关规定。 7、水质管理 虾苗放养初期,水位约60-80厘米,以后每隔5-6天向池内加注新水5-6厘米,直至达最高水位后才开始换水。养殖中期每次换水1/5左右,养殖后期每次换水1/4-1/3,虾池内的溶解氧必须不低于4毫克/升,这样的浓度才能保持刀额新对虾的良好生长和提高饲料转化率。pH值必须保持在7-9范围内。水色呈黄绿色或茶褐色,透明度保持在30-40厘米。在养殖过程中,应定期使用微生物制剂,培养有益微生物生长,可有效地防止底质恶化。在养殖中后期,定期使用水质改良剂和底质改良剂,改善养殖池塘的环境条件,定期使用生石灰10-15千克/亩泡成乳液全池泼洒,可起到改良水质、促进脱壳的作用。 8、日常管理 坚持每天早、中、晚巡塘,观察虾的活动是否正常,发现问题及时处理。观察饵料台上的饵料是否吃完,根据吃食情况调整投喂量,适时开启增氧机,以防缺氧浮头情况的发生,注意检查进水口的过滤网和排水口的防逃网是否破损,若有破损,及时修补,防止野杂鱼入池或虾外逃。每隔15天测定虾的体长、体重,做好池塘养殖日志,根据虾的生长情况,及时调整管理措施。

主要价值

刀额新对虾生长快,杂食性、抗病力强,具有壳薄体肥、出肉率高、肉嫩并带有海鲜味特点,较普通对虾和罗氏沼虾更适口,加之该虾离水存活时间较长,远离产地也可以吃到活虾,受到消费者的欢迎,是经济效益较高的淡水养殖虾。

生长习性

刀额新对虾白昼一般潜伏于底部很少运动,当气温寒冷,水体透明度大时有钻底现象,隐居深度可达8-10厘米,但两眼和触角外露。黄昏时开始捕食与运动。在水体透明度小或风浪大,海水混浊时,即使在白昼该虾也要出来活动或捕食。 刀额新对虾的成体是广食性虾类,以捕食底栖生物为主,兼食底层浮游生物及游泳生物。摄食强度的周年变化明显,以3月份最低,5-8月份较高。摄食强度的变化为白天低,黄昏时增加,夜间继续增加,到早晨达最高。 刀额新对虾的生长情况雌雄略有区别,幼虾时两性生长差异较小。到成虾期,两性生长差异明显,雌虾通常大于雄虾。该虾为2年生虾类,一般在第二年产卵后大部分亲虾死亡,尚有部分亲虾继续生长。

功效作用

首先,刀额新对虾富含蛋白质,对于身体组织的形成和修复具有积极作用,同时也有助于维持免疫系统的健康。其次,刀额新对虾含有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特别是欧米伽-3脂肪酸,这种物质有助于降低心脏病风险,同时对大脑功能有益。此外,刀额新对虾还富含矿物质和维生素,如钙、磷、铁、锌、维生素A、维生素D和维生素B群等,这些成分对骨骼健康、视力保护、免疫系统功能和能量代谢等具有重要作用。 另外,刀额新对虾的壳中富含虾青素,这是一种强大的抗氧化剂,有助于抵抗自由基的损害,促进皮肤健康。同时,虾青素也被认为具有抗炎、抗肿瘤和预防心血管疾病的作用。因此,食用刀额新对虾不仅可以提供丰富的营养物质,还有助于促进人体健康。

营养成分

刀额新对虾是一种高蛋白、低脂肪、富含矿物质和维生素的海产品,具有多种营养益处。

病虫防治

首先,选择健康的种苗是关键。来自健康养殖场、无病史、无病原体污染的种苗更为可靠。其次,对虾养殖环境要进行严格消毒。使用高效、安全、无残留的消毒剂和杀菌剂彻底杀灭细菌、病毒和其他有害生物。另外,合理投喂也很重要。科学配比饲料,避免过量投喂导致水质恶化,同时补充对虾所需的各种营养素,增强其免疫力。此外,可以采取混养模式,将刀额新对虾与其他鱼类、贝类等混养,利用生物之间相互作用预防疾病。定期进行水质检测和控制也是必要的,保持水质稳定可以减少对虾应激反应和病害发生。最后,一旦发现病虫害,需要及时诊断和治疗。使用针对性强、高效、安全的抗病药物进行治疗,同时加强饲养管理,提高对虾的抵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