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鲢鱼 /  鲢鱼
鲢鱼
鲢鱼

鲢鱼

鲢鱼(Hypophthalmichthysmolitrix)又叫白鲢、水鲢、跳鲢、鲢子,属于鲤形目,鲤科,是著名的四大家鱼之一。鲢鱼是典型的滤食性鱼类,在鱼苗阶段主要吃浮游动物,长达1.5厘米以上时逐渐转为吃浮游植物,亦吃豆浆、豆渣粉、麸皮和米糠等,更喜吃人工微颗粒配合饲料。适宜在肥水中养殖。

形态特征

体侧扁,头较大,但远不及鳙。口阔,端位,下颌稍向上斜。鳃粑特化,彼此联合成多孔的膜质片。口咽腔上部有螺形的鳃上器官。眼小,位置偏低,无须。下咽齿勺形,平扁,齿面有羽纹状,鳞小。自喉部至肛门间有发达的皮质腹棱。胸鳍末端仅伸至腹鳍起点或稍后。体银白,各鳍灰白色。形态和鳙鱼相似,鲢鱼性急躁,善跳跃。

分布范围

鲢广泛分布于亚洲东部,在我国各大水系,随处可见。此鱼生长快,从2龄到3龄,体重可由1公斤增至4公斤,最大个体可达40公斤。天然产量很高。同时,鲢的食物为浮游植物,因而成为饲养鱼类的上等鱼品,历来被列入我国淡水养殖的“四大家鱼”之一。

栽培技术

1、池塘环境要求:在挖掘好池塘之后,对其进行一段时间的曝晒,并使用生石灰进行消毒处理。每667立方米的池塘需要使用50千克至75千克的生石灰。由于生石灰与水反应时会产生剧烈的热量,这可以有效地杀死池塘中的一部分微生物。经过消毒处理后,可以开始注入新鲜水。为了促进水质的稳定和生态平衡,还可以在池塘中添加已经发酵好的粪肥。 2、鱼苗的投放:投放鱼苗时,适宜水体温度为6℃至8℃。一般情况下,每667平方米的鱼塘可养殖15万至20万尾鲢鱼。 3、饲养:鲢鱼的幼鱼期,主要以蛋白质丰富的饲料为主,常见的饲料包括鱼粉、虫粉和植物蛋白等。

主要价值

营养价值:鲢鱼肉质鲜嫩,营养丰富,能提供丰富的胶质蛋白,是滋养肌肤的理想食品。 药用价值:鲢鱼味甘性温,能起到温中益气、祛除脾胃寒气、暖胃补气、利水止咳的作用,常用于脾胃虚弱、水肿、咳嗽、气喘等病。 经济价值:鲢鱼产量较高,具有较好的市场前景。

生长习性

  大鳞鲢多栖息于水流缓慢,水质较肥,浮游生物丰富的开阔水体。白天潜于深水处,夜间上游水面摄食浮游生物。雌鱼2龄可达性成熟,雄鱼最早为1冬龄。生殖期为5-6月,有时可延至8月中旬。生活习性、食性均与鲢相似,最大个体可达25公斤,因其生长快、肥满度大、含质量高等优点,已成为海南岛松涛水库的重要养殖和捕捞对象。   1.鲢鱼属中上层鱼。春夏秋三季,绝大多数时间在水域的中上层游动觅食,冬季则潜至深水越冬。   2.属于典型的滤食性鱼类。主要食物:鲢鱼终生以浮游生物为食,在鱼苗阶段主要吃浮游动物,长达1.5厘米以上时逐渐转为吃浮游植物,并喜吃草鱼的粪便和投放的鸡、牛粪。对酸味食物很感兴趣,对糟食也很有胃口。鲢鱼的饵食有明显的季节性。春秋除浮游生物外,还大量地吃腐屑类饵料;夏季水位越低,其摄食量越大;冬季越冬少吃少动。适宜在肥水中养殖。肠管长度约为体长的6-10倍。   3、食欲与水温成正比。鲢鱼喜高温,最适宜的水温为23℃~32℃。炎热的夏季,鲢鱼的食欲最为旺盛。   4.性情活泼,喜欢跳跃,有逆流而上的习性,但行动不是很敏捷,比较笨拙。鲢鱼喜肥水,个体相仿者常常聚集群游至水域的中上层,特别是水质较肥的明水区。   5.胆子小怕惊扰。当受到惊扰或碰到网线时,便纷纷跳出水面越网而逃。   6、生长速度快、产量高。鲢鱼的性成熟年龄较草鱼早1-2年。成熟个体也较小,一般3公斤以上的雌鱼便可达到成熟。5公斤左右的雌鱼相对怀卵量约4-5万粒/公斤体重,每年4~5月产卵,绝对怀卵量20-25万粒。卵漂浮性。产卵期与草鱼相近。在池养条件下,如果饵料充足的话,当年鱼可长到500~800克,三龄鱼体重可达3~4千克,在天然河流中可重达30-40公斤。   7.耐低氧能力极差,水中缺氧马上浮头,有的很快便死亡。

功效作用

1、温中补气:鲢鱼味甘性温,具有温中补气的作用,适合久病体虚者适当食用; 2、利水消肿:鲢鱼可起到一定利水作用,水肿患者适当服用可帮助消肿; 3、美容养颜:鲢鱼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组成鲢鱼肉的脂肪酸有20种左右,适当食用有一定美容养颜功效; 4、改善记忆力:鲢鱼富含卵磷脂和垂体后叶素,其头部的脑髓含量高,常吃有一定益智作用,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记忆力。

营养成分

鲢肌肉的营养成分随体长和季节的变化而变化,其变化范围为:水分占60.3-80.9%,蛋白质15.3-18.6%,脂肪2.0-20.8%,灰分1.0-1.4%,无氮浸出物0.2-1.7%。鱼体肌肉的生化成分亦随着鱼体的生长发育而变化,当水分含量逐渐下降时,蛋白质及脂肪则逐渐增加。鲢肌肉脂肪的脂肪酸组成计有20种,其中4种饱和酸,3种单烯酸,3种二烯酸,9种三烯酸,1种四烯酸,碳链长度在12-20之间。饱和脂肪酸的百分含量比不饱和脂肪酸低,而饱和脂肪酸的含量随鱼体的增长而增加,不饱和酸则随鱼体增长而减少。除蛋白质和脂肪外,它每百克可食部分还含有糖类0.8克,热量117-123千卡,钙22-31毫克,磷86-167毫克,铁1.2-13.3毫克,硫胺素0.04毫克,核黄素0.21毫克,尼克酸2.1毫克,营养比较丰富。

病虫防治

1.病原鳃霉 症状:病鱼不摄食,游动迟缓,鳃部呈充血和出血状,鳃瓣有点充血,失去正常的鲜红色而呈粉红色或苍白色,严重者鳃丝坏死,影响呼吸功能,导致病鱼死亡。 防治方法: 1.彻底清塘消毒,保持水质清洁,防止水质恶化 2.培育水质需施发酵腐热的有机肥,不宜生施3、发病池要迅速加注清水,改善水质,或者将病鱼转移到水质新鲜清洁的池塘中。 4.20-30mg/l的生石灰全池泼洒,可降低水中有机质的含量,改善水质。 2.打印病 病原:嗜水气单胞菌及温和气单胞菌 症状:病鱼在背鳍后的体表有近似圆形红斑,病灶处鳞片脱落,最后形成溃疡甚至露出骨骼或内脏。 防治方法: 1.由于草食性动物的粪便(如牛、羊等的粪便)是单胞菌菌的孳生之处,因此鱼池施用时必须用生石灰拌匀并充分发酵,腐热后方可施用,以防病原体进入。 2.鱼种过塘时,可用2%的食盐水浸洗5-10分钟,可有效预防此病。 3.患病时采用外用消毒药。外用消毒:菌毒清0.5ppm或二溴海因0.3ppm全池泼洒。 3.指环虫病 病原:指环虫 症状:病情严重时,病鱼鳃丝肿胀,粘液增多,呼吸困难,可引起苗种大批死亡。 防治方法: 1.90%晶体敌百虫0.3-0.7ppm全池泼洒。 2.虫扫净按130ml-170ml/亩/米全池泼洒,病情严重时可隔天再用一次。 4.鲢鱼双线绦虫病 双线绦虫隶属绦虫纲,裂头科,双线绦虫属,第一中间寄主为桡足类,第二中间寄主为鱼类,终寄主为食鱼鸟类。过去一些大中型水库,在鲫鱼及野杂鱼体内偶有发现,常集中感染,有蔓延趋势。主要对一龄鲢鱼种造成较大危害,最高的池塘感染率达92%,感染强度最高时,每尾鲢鱼体腔内有13个裂头蚴。患病鱼种越冬死亡率最高为84%。但各年段感染不尽一致,主要和水体环境改变(因干旱引起水面积减小)和水鸟的活动有关。本文对发病原因进行分析,同时提出防治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