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斑节对虾
斑节对虾

斑节对虾

斑节对虾,是十足目对虾科对虾属动物。斑节对虾体表光滑,壳稍厚,体色由十几条棕绿色、深棕色和浅黄色组成的环状色带相间排列;附肢呈黄色,尾肢后部色泽鲜艳,呈鲜蓝色和黄色,边缘呈红色;额角的尖端超过第一触角柄的末端,额角侧沟相当深,伸至头胸甲的后缘;额角侧脊较低且钝,后脊中央沟明显,有明显的肝脊和额胃脊;游泳足呈浅蓝色,步足和腹肢呈桃红色。

形态特征

斑节对虾是对虾属中个体最大的一种,最大个体可达350毫米,体质量为500克,自成熟个体平均体长一般可达300-350毫米,平均体质量为350-400克。雌虾比雄虾大。斑节对虾体表光顺重当滑,壳稍厚。体色随着个体大小栖息环境、佴料等因素之不同而有所差异。一般捕天然海域者体色较为鲜艳,呈红褐或浅褐色也有背部有一赤褐色纵带者。体背上通常有9条白色横带明显易见,其分布位置如下:3条位于头胸甲上,第2-6腹节各有1条(通常第1腹上也有一白色之部,但不呈带状),尾部1条。至于鱼塭和池塘养成者其体色略呈暗青或深草绿色,而且上述白色带亦不明显。步足和游泳足则具有鲜艳之黄、蓝相间颜色。未长成成虾前,其第2触角鞭之颜色深浅相间,长成暂趋模糊而告消失。斑节对虾体色由暗绿、深棕和浅黄色横斑相间排列,构成腹部鲜艳斑纹,故称“花虾”。腹部游泳足浅蓝色,其缘毛桃红色。第2-3颚足外肢刚毛桃红色。额角较平直,末部较粗,稍向上弯,伸至第1触角柄末端,上缘具7-8齿(一般为7齿),胃上刺与第1齿距离较大,约为第2-3齿距离的2倍;下缘2-3齿(一般为3齿);但也有上缘5或9齿,下缘1齿之例者,以7/3齿者较多。额角后脊伸至头胸甲后缘附近。额角侧脊较低而钝,伸至胃上剌下方。头胸甲具眼眶触角沟、颈沟。额角侧沟较深,伸至胃上刺下方。额角后脊中央沟明显,但较浅而窄,断续后伸。头胸甲具触角刺、肝刺胃上刺。眼眶角圆形。腹部第4节中部至第6节背面中央具纵脊。尾节稍长于第6节,末端尖,无侧缘刺。

分布范围

分布于非洲南部和东岸,包括印度、巴基斯坦、斯里兰卡、马来斯亚、泰国、澳大利亚北部、日本等。在中国分布于浙江、福建、台湾、广东、广西、海南等,而海南岛的东部、南部、西南部以及琼州海峡是中国斑节对虾主要产区。

栽培技术

一、养殖环境与设施 1.水质管理:斑节对虾养殖需要水质稳定、清新,因此应选择自然环境良好,无污染源的地方进行养殖。同时,在养殖过程中要定期检测水质,包括氨氮、亚硝酸盐、溶解氧等指标,确保水质在适宜范围内。 2.池塘条件:养殖斑节对虾的池塘应具备良好排水系统,易于控制水位。同时,应配备增氧机和饵料投饵机等设备,以确保养殖过程中的水体溶解氧充足,饵料投放准确。 二、苗种选择与投放 1.苗种选择:选择健康的斑节对虾苗种是养殖成功的关键。应选择体长适中、体态端正、无病害的苗种进行养殖。 2.投放密度:根据池塘条件、水质状况以及管理水平等因素确定斑节对虾的投放密度。一般来说,每亩可投放10-15万尾斑节对虾苗种。 3.投放时间:斑节对虾生长最快的时期是3-5月和8-10月。因此,最好在这两个时期进行投放。同时,要尽量避免在高温天气或雨天进行投放。 三、饲料管理 1.饲料选择:斑节对虾食性较杂,因此要选择高品质、营养全面的配合饲料。此外,为了确保饲料的安全,应当选择信誉良好的厂家。 一、养殖斑节对虾 2.投饵量:根据斑节对虾的生长阶段、体重及水质状况来确定投饵量。在养殖前期,由于斑节对虾个体较小,投饵量应适当减少;随着斑节对虾的不断生长,投饵量也要逐步增加。 3.投饵次数:斑节对虾为夜行性动物,因此投饵次数要适当调整。一般每天投喂2-3次即可,以早晚为主。同时,高温季节可适当增加投饵次数,以满足斑节对虾的营养需求。 4.观察进食情况:在投饵过程中,要经常观察斑节对虾的进食情况。如果发现饲料剩余较多,说明投饵量过多,需要适当减少投饵量;如果发现斑节对虾摄食不积极,则可能是水质问题或其他原因导致,需要进行检查并及时采取措施。 四、病害防控与日常管理 1.预防措施:在养殖过程中要严格控制水质,定期更换水体;同时要注意饲料的质量和卫生,做好消毒工作,避免污染和疾病的传播。此外,还要定期使用生物制剂和抗菌药物进行预防性治疗。 2.监测病情:在养殖过程中要定期检查斑节对虾的健康状况,观察是否有疾病迹象。同时,要定期检查水质,及时发现并解决潜在问题。如果发现病害,要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治疗。 3.日常管理:在养殖过程中要经常巡塘,观察水色变化和斑节对虾的活动情况。同时,要定期检测水质,做好记录和分析工作,以便及时采取措施解决问题。此外,还要合理安排工作时间,确保养殖过程中的各项管理工作得以顺利进行。 五、收获与销售 1.收获时间:斑节对虾的生长速度较快,一般养殖周期为3-4个月左右。当斑节对虾长到7-8厘米以上时,即可进行收获。最好在清晨或傍晚时进行收获,以避免高温天气对斑节对虾造成不利影响。 2.收获方式:收获时可以使用网具进行捕捞,也可以采用干塘捕捉的方法进行。同时,为了确保收获的质量和效益,应当合理安排时间和方法进行捕捞作业。 3.销售渠道:收获后的斑节对虾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进行销售,如当地市场、批发市场、零售商等。同时,也可以通过电商平台和社交媒体等途径进行线上销售。在销售过程中要确保产品质量和价格合理,以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和提高销售额。

主要价值

斑节对虾个体大,肉味鲜美,耐活力强,具备出售鲜活虾的条件,经济价值高。另外此虾食性广,为杂食性虾类,不但食动物性饵料,而且也可食植物性饵料,是良好的水产养殖对象。已在中国东部、南部沿海和东南亚国家作为良种广泛养殖。

生长习性

斑节对虾白天一般静伏海足底或潜于泥沙内不动,傍晚开始活动。该种对盐度适应范围较广为10-35‰。对水温的适应范围为14-32℃。以底温22-25℃、底盐为20-34‰范围内渔获量较高。斑节对虾为广盐性种,对盐度变化耐力较大,能够在11-33‰的盐度范围内正常生活。生长的适宜水温为27-29℃。然而逐渐降低温度到17℃时,也能继续保持活力,摄食和生长都良好。对离水抗耐力也很强,可以长时间暴露在空气中而不致死亡,具备了活虾出口的有利条件。斑节对虾的食性较广,不但摄取动物性食物,也投取植物性食物,为杂食性虾种类,摄取动物性种类有双壳类、单壳类、长尾类、短尾类、轮虫幼鱼;植物性食物有圆筛硅藻类等。 斑节对虾生长很快,虾苗1个月体长可增长到45毫米,体质量可达0.8克,半年可达160-170毫米,体质量可达50-70克,一年体长可达240毫米,体质量达100克左右,估计15-16个月龄虾体长可达330毫米左右,体质量约500克。斑节对虾的生命周期一般为1-2年,个别可活更长时间。 斑节对虾幼体都在近岸浅水区生活,是浮游性的,但是在不同发育阶段的幼体生活的水层不同:无节幼体停留在海底附近;溞状幼体生活在海面附近;糠虾幼体则在水体的中层活动。自溞状幼体开始,个体逐渐向海岸移动,仔虾期到达河口或者随潮进入河口内部在低盐、泥底、植物性饵料丰富的地方觅食生长。仔虾喜欢大量集中于水生杂草中间或附着于杂草和红树林根部上。仔虾的个体生长到体长25毫米以后便开日始脱离河口,转向沿岸浅水区生活。海南省东部和广东粤西沿岸的斑节对虾每年的6-9月和12月至翌年1月均有幼虾出现,在6-7月和9月中旬仅有幼虾而无个体较大的中虾和大虾。

功效作用

1、增强免疫力:斑节虾含有多种抗氧化物质和营养成分,如维生素E和锌,能够有效增强人体免疫力,促进细胞再生,提高身体的抵抗力。 2、改善贫血:斑节虾中富含铁和维生素B12等成分,这些成分对于预防贫血、改善血液循环等都具有一定的作用。因此,适量食用斑节虾能够有效改善贫血症状。 3、降低胆固醇:斑节虾中富含不饱和脂肪酸和Omega-3脂肪酸等成分,能够有效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含量,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4、改善记忆力:斑节虾中富含卵磷脂等营养成分,能够有效促进大脑细胞的再生和功能,改善记忆力和智力。

营养成分

斑节对虾是一种高蛋白、低脂肪的海产品,其肉质细腻、口感鲜美,被视为美食佳品。斑节对虾富含高质量的蛋白质、多种矿物质和维生素,其中钙、磷、铁等矿物质的含量较高,有助于强健骨骼、增强免疫力。此外,斑节对虾还含有丰富的虾青素,具有抗氧化、抗衰老的作用。

病虫防治

黑鳃病。在病的初期鳃呈桔黄色和鲜褐色,以后鳃逐渐变暗,最后变为黑色,可把虾放在清水中饲养,也可用制霉菌素治疗。 异常脱壳,对虾夜间大量脱壳,并伴随着脱壳发生死亡,引起异常脱壳的原是水质严重污染,水质内有有毒物质及缺氧造成的,因此预防本病的根本方法就是改善水质。 黑壳或褐壳病。特征是虾壳上有黑色溃疡。虾壳被继续破坏时,有可能造成虾的死亡。可把0.5-1ppm土霉素和氯霉混合到饲料中投喂。治疗效果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