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短吻银鱼
银鱼

太湖短吻银鱼

太湖短吻银鱼体细长,前部略呈圆筒形,后部侧扁,头部扁平,吻钝,呈弧形,体透明,无舌齿,背鳍起点距尾鳍基部小于至胸鳍基部的距离,离水后鱼体即变为乳白色,终生保持软骨,除性腺成熟时雄性个体的臀鳍基部上方面侧各有一列前大后小的鳞片外,通体无鳞,体短小,一般成体长度在5.0—7.0厘米,最大不超过8.4厘米,平均6.0厘米左右,体重在0.5—1.5克,平均0.8克左右。

形态特征

俗名小银鱼。体细长,近圆简形,后段略侧扁,体长约12厘米。头部极扁平。眼大;口亦大,吻长而尖,呈三角形。上下颌等长;前上颌骨、上颌骨、下颁骨和口盖上都生有一排细齿,下颌骨前部具犬齿1对。下颌前端没有联合前骨,但具一肉质突起。背鳍Ⅱ11~13,略在体后3/4处。胸鳍8~9,肌肉基不显着。臀鳍Ⅲ23~28,与背鳍相对;雄鱼臀鳍基部两侧各有一行大鳞,一般为18~21个。脂鳍小,尾绪叉形,脊推骨50-53。背鳍和尾鳍中央有一透明小脂鳍。体柔软无鳞,全身透明,死后体呈乳白色。体侧各有一排黑点,腹面自胸部起经腹部至臀鳍前有2行平行的小黑点,沿臀鳍基左右分开,后端合而为一,直达尾基。此外,在尾鳍、胸鳍第一鳍条上也散布小黑点。

分布范围

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及附属湖泊。不同水域的同期生长比较表明,以云南滇他的生长最快,个体最大。

栽培技术

1、建立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选择水质清澈、生物丰富、水源稳定的水域作为养殖场,并在水域中配置一定数量的底栖生物,并添加适量的浮游生物,以供太湖银鱼觅食。 2、控制水质,太湖银鱼对水质的要求较高,水温不宜过高或过低,一般在18℃~28℃之间为宜。养殖过程中,要加强检测水中的溶解氧、PH值、亚硝酸盐含量等指标,及时调整水质,保持水质平衡。

主要价值

太湖短吻银鱼因肉质细腻,洁白鲜嫩,无鳞无刺,无骨无肠,无腥,含多种营养成分而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

生长习性

太湖短吻银鱼属于纯淡水种类,对水域条件要求不苛刻,喜生活在水面开阔,透明度大,溶氧充足的水体上层,以浮游动物中的轮虫、枝角类、桡足类为食,繁殖期3~7月,在湖边水草丛生地区产卵。个体小,生长迅速,繁殖力强,从孵出到长成成体只需6个月左右的时间。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及附属湖泊。不同水域的同期生长比较表明,以云南滇他的生长最快,个体最大。长江中下游湖的生长速度差别不大。现在,很多地方有饲养。移植到新水域后,只要水域条件适合,往往一两年内即可爆发性地形成种群产量,效益迅速巨大。

功效作用

润肺利水、补虚健胃、善补脾胃、增强免疫功能、延年益寿、帮助消化,降血脂、化痰止咳、补气血等。

营养成分

每百克鲜银鱼,含蛋白质8.2克。晒干后的银鱼叫燕干。每百克燕干含蛋白质72.1克,脂肪13克,热量1709.4千焦,钙761毫克,磷1000多毫克。

病虫防治

太湖短吻银鱼的虫害防治需要建立健康养殖环境,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包括适时换水、做好消毒工作、使用抗虫药物和生物制剂等,以提高太湖短吻银鱼的生长质量和抗病能力。同时,需要加强日常管理,及时发现并处理虫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