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华鲟
裸腹鲟
形态特征
背鳍44;臀鳍26,胸鳍Ⅰ-35;腹鳍26。鳃耙18+15。体长为体高的7.34倍,为头长的3.82倍。头长为吻长的2.24倍,为眼径的17.57倍,为眼间隔的3.37倍。尾柄长为尾柄高的1.40倍。
体长筒状。腹部宽,平坦状。背侧较窄,向后渐细长。头大,三角形,背侧被骨板。吻突出,稍平扁。眼小,圆形,侧位。眼间隔宽、中间平坦。鼻孔2个,靠近眼前方,椭圆形、前鼻孔稍小于后鼻孔。口横裂,腹位。上下颌均无齿。下唇完整,中间不中断。吻腹部有须4对,须长,向后不达口前缘。鳃孔大,侧位。鳃耙宽扁。鳃盖膜与峡部相连。
背鳍1个,后位,上缘微凹。臀鳍始于背鳍近中部下方,后缘近后部鳍条处微凹。胸鳍侧下位,宽大。第1鳍条宽大呈棘状,第2、3鳍条为头长的2/3左右。腹鳍腹位,后端达背鳍始点下方。尾鳍歪形,上叶特别发达,尾鳍上缘有一纵行棘状鳞。体有5纵行骨板,以背部正中一行最大。背鳍前有15块,体侧各一行,有62块;腹侧各一行,有12块。体背青绿色,腹侧银白色。
分布范围
分布于黑海、亚速海、里海和咸海以及一些河流(多瑙河到布拉迪斯拉发,伏尔加河到喀山,乌拉尔河到契卡洛夫,唐和库班,里奥尼)。1933-1934年从咸海的锡尔河中将其引入巴尔喀什湖(哈萨克斯坦)、中国新疆伊犁河上游和锡尔达里亚河(阿拉尔盆地)。
栽培技术
1、培育池的建造:可用圆形玻璃缸制成或采用正方形的水泥池。
2、水质管理:每天保持10%以上的水体交换量,水中含氧量要控制在5毫克/升以上。
3、水温调控:控制在20-29℃之间,每天降低0.5℃,直到降至4℃以下,水温保持在2℃-4℃,直至需要催产时。
4、光照调节:进行避光养殖,光线的变化会促进鱼卵的成熟进程。
4、饲料营养的控制:选用营养丰富的饲料进行喂养。
主要价值
裸腹鲟的主要价值是肉味鲜美、营养丰富,有很高的经济价值。裸腹鲟是国际市场上久负盛名的名贵水产品,用其鱼卵加工制作的鱼籽酱,营养丰富,享誉欧洲市场。
生长习性
裸腹鲟为溯河性、肉食性鱼类。栖息于海上靠近海岸和河口和在淡水中大型河流的纵深延伸。幼鱼栖息于浅水河流中。裸腹鲟在强水流环境下产卵,生长在石头或砾石底部的大河和深河的主要河道中。
裸腹鲟分为游性种群和定栖性种群,定栖性种群常年生活在淡水中。库拉河裸腹鲟每年有2次洄游:在4-5月,当水温升至6.2-13℃时,春季洄游种群开始溯河;在10-11月,当水温在12-17.9℃时,秋季游型开始溯河,溯河洄游距河口约600千米。乌拉尔河仅有春季洄游型:在4-5月,当水温升至3.2-4.5℃时开始溯河,洄游距离多在500-800千米,然而有些个体的产卵场在距河口100余千米处。在多瑙河,裸腹鲟以浮游动物幼体为食,其他食物有水生昆虫、软体动物和甲壳类等;在里海,裸腹鲟早期以鱼类为食,由于蟹的移入,蟹约占其食物量的7%。
功效作用
1、抗衰老:裸腹鲟含有丰富的胶原蛋白,长期食用可延缓衰老。
2、美容养颜:裸腹鲟含有丰富的维生素E,长期食用可抗氧化、抗衰老,使面色红润、肌肤富有弹性。
3、健胃:裸腹鲟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和维生素,长期食用可促进肠胃蠕动,改善消化功能,缓解胃痛、胃酸等不适症状。
4、提高免疫力:裸腹鲟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长期食用可增强免疫力,提高抵抗力。
营养成分
裸腹鲟的营养成分非常丰富,包括高蛋白、多脂肪等。在裸腹鲟的肌肉和卵粒中,含有可以测定的17种常见的氨基酸,其中含有人体必需的8种氨基酸和半必需的氨基酸两种,以及非必需的氨基酸8种。其中,谷氨酸、天冬氨酸、赖氨酸和亮氨酸在肌肉中含量较高,而组氨酸、蛋氨酸和胱氨酸含量较低。此外,裸腹鲟的肝脏中蛋白质含量为10.31%-16.26%,脂肪为16.63%-27.58%。
病虫防治
定期对水体进行消毒,在饲料中加入一些抗菌药物和维生素。腐败时全池泼洒二氧化氯消毒,再用恩诺沙星拌料投喂。还要注意加强水质管理,及时注入新水或换水,投喂时选择新鲜的饲料,不宜投喂变质腐败饲料,高温时要及时清除残饵以及排泄物,以免发酵产生有毒物质1。